第四十五章 儒家(1 / 2)

加入书签

 儒家在大秦的地位很尴尬,皆因儒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儒家经意讲述的都是些做人的道理,民当如何,臣当如何,君王当如何,父子当如何,孝悌、人伦之道等等……言行种种,类似哲理一般的教导,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趋近成熟。

道理自然是不错的……然而,董仲舒未出现之前,儒家传承者们,少了一份变通的能力,光是这一点,便足以致命。

一味地坚持己见,不根据世事变化而妥协,以哲理之道当做为政之道,只会让人觉得迂腐。

就是因为这点迂腐,秦王政多次给儒家学者机会,最终却值得出一个结论——这只是一群不考虑事实,只知道动嘴皮子的货色。

秦朝未灭亡以前,古人都是有信仰的,包括君王在内,在这条寻找信仰根源的路上,他们越走越远,并逐渐将信仰融入到血液骨髓之中。

许多君王,在面对士人以大义为伐的时候,只能选择妥协,直到秦国的崛起,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历代秦王视大义如粪土,秦王政,更是一个绝对务实的人。

大义也好,道理也罢,如果对时势有益,他便听,对时势无益,便弃之如敝履。

对他来说,信仰不再是枷锁,而是工具。

现如今的儒家,更像是宗教分子,以天人感应立于人世,以先贤之道理为教条,以大义为绳索,捆绑君王臣民。

秦王政对儒家已经开始厌烦了,王馆看到了这点,感受到了危机,想要改变,却显得有些无力。

他已经七十余岁了,在儒家传承者里面,他找不到一个能看明白时势的同道中人,眼看事情的走向越来越糟,他心中只剩惆怅。

“老了,老了……都快入土的人了,后来之事,又于我何干?”王馆苦笑着摇了摇头,也不和淳于越打过招呼,起身离开。

……

书楼这几个月的收益很不错,总共卖出去五千余籍,除去税收和成本,净利润接近千镒黄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暴利带来的收益开始减缓,买书的人,也逐渐少了起来。

勋贵和士人群体就那么多,市场很容易饱和,这样的情况,早在王离的预料之中。

王离之所以做出断句和注译的多余手脚,便是考虑到市场的问题。

想让勋贵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掏钱,不同版本的书籍很有必要存在。

那些被名利冲昏头脑的人,不但要提供拓印成本,拓印出来的书籍,他们也没有所有权……也就是说,他们出钱出力,换来的只是一个署名的权力!

古人版权意识的缺乏,此法如果能成,书楼又将迎来一个销量的高潮。

淳子夫的出现,让王离看到了事情成功的希望,然而,他等来等去,等来的却不是淳子夫的订单,而是王馆的订单!

一部注译比原文还多的春秋,随着三万钱一同来到频阳,来到王离的面前。

王离接受订单之后,当天便开始着手排版事宜。

王馆的名头,在士人里面是很有分量的,一署上他的名字,无异于一个免费的宣传广告。

王离没想到一开始就钓到了一条大鱼……

除了订单,还有一封用新纸书写的信件一起送到,信中的大意是要王离去他家一叙。

对于一个耄耋老者而言,王离猜测他大概不会做出什么冲动的事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