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大汉的边界(1 / 2)
严助沒有亲來,苏任也不在队伍中。【】当一大群人为了礼仪在城门口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苏任正歪斜着身子跪在太守府的客厅里。</p>
对面就是严助,严助的年龄不大,顶多三十岁。当年严助是吴王手下的一个小官,后來七王之乱,吴王造反,只有会稽这么个小城沒有同流合污。先帝对严助赞赏有加,这才让严助做了会稽太守,那一年严助刚刚二十岁。算起來,严助在会稽太守的位置上已经待了整整十年。</p>
严助是个随性的人,见苏任的时候,披散着头发,敞开衣袍,比苏任坐的还不堪入目。端起酒樽,对苏任道:“本以为朝廷会派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沒想到却让苏长史來,自古以來边郡太守皆是武职,我严助就是个例外,苏长史更例外,真是让人兴奋。”</p>
苏任很配合的冲严助笑笑:“这并不奇怪,因为陛下从來就沒把越人看做边患,我大汉真正的边患在北面,南面这些人就是些跳梁小丑,不用大军就能一鼓而下,杀鸡何必用牛刀。”</p>
“说的好,这句话说的好,”严助一扬脖将一樽酒灌进肚子:“还是年轻好,想当年吴王反叛之时,我也不过二十岁,那时候就恨不得提三尺长剑,杀进吴王府,可惜沒有机会,苏长史比我当初还小一些,只要苏长史能平了越人之乱,我严助定当全力支持。”</p>
“多谢太守,”</p>
两人又喝了一杯。既然都是有雄心壮志之人,能谈的话題自然会很多。从越人谈到大汉,又从大汉谈到北面的边患,从北面的边患谈到和亲,从和亲谈到大汉武备,七拐八拐,拐到了会稽郡兵的身上。</p>
下午的时候,苏任从主父偃那里已经打听到了有关会稽的一些情况,既然是为了平乱而來,武备自然是重中之重。这时候听严助谈起,苏任并沒有制止,反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p>
“会稽就是个边陲小郡,虽然治下不大,人口不多,郡兵倒还有一些,百姓更是自发组织起了民营,为的就是在越人作乱的时候,有自保的能力,吴越自古就是死地,从吴王阖闾到越王勾践,两国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会稽本是吴国领地,自然对越人沒有多少好感。”</p>
“仔细算來,这会稽虽然不大,有郡兵一万人,民营加起來足有三五万,越人虽也不少,却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缺吃少穿,能活下來都不容易,人口更是越來越少,只要能将越人引出山林,要平灭越人信手拈來尔,只是……”</p>
苏任笑笑:“怎么,太守还有什么难言之隐。”</p>
严助看了苏任一眼,将酒樽里的酒喝完:“苏长史乃是陛下亲封,本不该用这些许小事叨扰,然此次平灭越人叛乱又不得不经过他,苏长史不觉得今日这房间里少了什么。”</p>
苏任左右看了看,房间不是多么奢华,该有的东西倒也齐备。矮几和矮榻都有三五把,墙上还挂着字画和兵刃,正对着大门的供桌上,一柄沒有剑鞘的长剑静静卧在架子上。几名仆人低眉顺眼的站在两人身后,腰弯的很低,从衣着和举止上根本看不出來,他们以前是越人。</p>
“并无不妥,太守到底要说什么。”</p>
“呵呵呵,苏长史到底还是年轻一些,”严助笑了笑:“一郡之中,太守权柄最大,手下一文一武,文者便是长史,武者乃是都尉,今日苏长史刚到,不巧黄都尉偶感风寒病了,吾在这里替黄都尉向苏长史赔罪。”</p>
会稽都尉黄琦和严助一样,都属于抵制叛逆的功臣,而严助做了太守,黄琦只能做一名都尉。多年來,严助沒有升迁的迹象,黄琦也就只能一直窝在都尉的位置上。黄琦比严助年长,进入吴王府也比严助早,虽然在抵制叛逆的路上稍稍落后严助,但沒有黄琦相助,凭严助一介文人岂能抵挡吴王的手段。</p>
十年來,黄琦与严助的隔阂越來越大,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虽然严助是太守,兵权却牢牢的掌握在黄琦手中,沒有黄琦的命令,严助一兵一卒都别想调动。这一次若不是黄琦始终不愿出兵,严助何用向朝廷求助,让苏任千里迢迢跑这么一趟。</p>
苏任摆摆手:“黄都尉军务繁忙,越人屡屡挑衅,郡兵不得擅离,黄都尉积劳成疾,下臣还是省的,太守不用道歉。”</p>
严助摇摇头:“黄都尉的确繁忙的紧,前些日子南越使者若不是黄都尉引荐,岂能进入我大汉领地,南越地处南方,要想进入我大汉,必须经过闽越,闽越王早有称霸越地的企图,这么个关键时刻,岂能容忍南越使者來我汉地。更何况还是投降。”</p>
苏任皱起眉头:“太守的意思是……。”</p>
严助连忙摆手:“吾沒有什么意思,只是一种猜测,既然苏长史是专为平灭越人而來,很多事情还是知道些为好。”</p>
苏任连忙起身,对严助深施一礼:“多谢太守提醒,下臣记下了。”</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