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监听(1 / 2)
记者通告能有多快,我就不说了。
我还没到公司呢,这热搜就炒起来,等我进了办公室,新一轮的掐架开始了——其实正常人多,但没办法,他们对互联网上那些脑子不好使的人格外没办法。一些营销号,或者是准备卖营销号的,就在网络上散步极端消息,比方“电影不好看,该杀!”、“我单方面宣布,不喜欢大神的人都是神经病!”之类的话语。搞得路人互相掐架。
我安静地看了一眼,把手机摁灭。
世界渐渐离我远去了。
老王拿着稿件过来,啪的一声,撞到门板上。
“靠!”他叫了一声,文件夹落在地上,“你发什么呆啊,帮我捡一下!”
老王揉着脸,显然刚刚撞得很痛。我没办法,从旋转椅站起来。
“这是什么?”我捡起文件夹问道。
“影视音乐海外发行计划”,这是映入眼帘的大字。
“哦!不是《梁祝》的电影音乐很火吗?有外国厂家找到我……”老王揉着脸说。
《梁祝》穿越前多有名?
咱不多说!估计九成人都断断续续听过节选——也就是《化蝶》那一段。但又有多少人听过26分钟的完整版呢?大概只有真正的爱好者。
当年这首曲子,愣是在上世纪50年代战胜《大炼钢铁》的选题,被一群学生创作出来。
它运用多种手法,甚至用乐器来隐喻各个人物,小提琴是祝英台、大提琴是梁山伯、管弦乐代表了祝父,相互交融,互相迸发,一层层递进,一层层成全,时而鸟语花香,时而铁骑银瓶。呈现部、展示部和再现部,长亭惜别、抗婚、楼台相会、哭灵、哭诉、投坟——
当然,普通老百姓不明白这背后有关技巧的东西。
但这丝毫不影响普通人对它的喜爱。
好听!
感人!
这就是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然而好的音乐如果放入影视剧中,没有相应的剧本来配,那就贻笑大方了。
在这一点上,徐克就足够牛了!
他不单单只用《梁祝》中《化蝶》那一段的音乐,而是真正地尊重原曲,读懂它们,糅合进电影。
相比之下,现在的导演可做不到这点。
他们更倾向把好听的音乐重复无数遍,也不看合不合适。
而徐克的引用则符合当时的剧情。
无论“十八相送”还是“英台抗婚”,哪一段都很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是难题。
音乐复刻那就更不用提了。
我是个音痴,老王算是个麦霸,这时候又学了些音乐,自然成天凑在剧团那边,陪着岳老师折腾。
期间他无数次跟我打电话抱怨。
但我爱莫能助,也不能理解他的处境。
好在折腾了许久,总算有了结果。
“现在有海外公司找我们求发行!”老王志得意满地把文件抛我面前。
我抄起文件夹翻了两页:“英文?”
“……”
“如果发生纠纷,打官司的所在地定在哪里?”
“……”
王明后无言以对。
他最后抓狂地说:“不要太计较啊!”
“这首曲子不能不计较。”
我长叹一口气。
老王沉默了。
艺术这玩意儿,在某个时刻就是骗局。
虽然曲调好,但没人操纵,不可能流行。
这就好比过去许多经典影视剧、经典插曲,口口相传,老百姓一提,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但放在国外就是没法火。
这和文化壁垒关系不大。
很多时候跟宣传有关联。
国外有国外的运营团队,国内也有自己的。打破这种运营的垄断,只有利益。
利益分配总有多有少。
但这首曲子承载的不单单是利益。
“找律师吧!”我说。我把情况一解释,老王瞬间领会了,惊讶地叫骂一声。
他迟疑地团团转,着力解决这件事。
“靠!不卖了行不行?反正咱们的市场在国内,能赚就赚,不能赚就拉倒,总不能被挟持了!”王明后琢磨一会儿,说道。
他这时候有点无精打采的了。
他低沉了一阵后,打电话给周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