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1 / 2)
林仁肇任偏将,率兵增援淮南寿州。淮南战场上,林仁肇率兵攻城南大寨,有功,又破濠州水栅,升淮南屯营应援使。
后周军队在正阳搭设浮桥,切断了南唐军队对寿州的援助,林仁肇自告奋勇,率领数千名敢死将士,乘坐载满薪柴的战船,冒死火攻正阳的浮桥。正当南唐军队纵火烧桥时,风向突然转变,火势居然朝南唐军队而去,林仁肇只能率兵撤退。
林仁肇艺高人胆大,只身一人负责殿后,当后周的驸马都尉张永德率兵追击时,林仁肇毫不畏惧,面对张永德射来的犀利弓箭,林仁肇沉着应对,全部挡住。林仁肇的勇猛令后周名将张永德也大为惊叹,最终停止了追击。
陈德诚是永安军节度使陈诲之子,率劲卒数千人赶赴淮南寿春。当南唐诸将普遍作战不利时,唯有陈德诚部能够出入敌阵、挫敌锐气、全身而退,损失轻微,被称之为百胜军。
保大十五年,当李璟派遣弟弟李景达,会同边镐、许文稹、朱元等诸多将领屯兵十万于寿州紫金山、采取筑甬道饷,步步为营的战略方针时,留从效对此战术提出了质疑。留从效反复上书李璟道:“顿兵老师,形势非便”,指出采取步步为营、屯兵不前的策略,会导致军队疲惫,不利于战事的发展。结果数月后,留从效的担忧果然成为了现实,后周在紫金山击溃了十万南唐大军,边镐、许文稹被俘,朱元投降,南唐军败得一塌糊涂。
南唐中兴元年,后周稳操胜券,南唐几乎尽失淮南的所有地盘,败局已定。
留从效为了确保泉、漳两州军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任命衙将蔡仲赟扮作商人,在革带中暗藏帛书文件,取道湖北,至汴梁,向后周皇帝柴荣送礼示好。五月之后,南唐和后周停战并达成议和,李璟将淮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后周,并取消帝号,自称国主,甘愿成为后周的附庸国。
黄禹锡是王审知妃子黄氏的族人,王氏闽国时期,曾担任过校书郎,德高望重,名闻于闽国和南唐。留从效当上清源军节度使之后,看中了黄禹锡的名望,特地请黄禹锡到泉、漳任职,授检校尚书兵部员外朗,凡是重要的军国大事都和黄禹锡进行商议。
后周显德六年,黄禹锡亲自出马,持上表奏章,从偏僻小路绕道南唐至后周汴梁,代表清源军向后周柴荣表示称藩称臣,以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为进贡礼品,同时希望可以在汴梁设置清源军的府邸。柴荣丰厚赏赐使者黄禹锡,赐书给予留从效嘉奖。
显德六年六月,黄禹锡从后周出使回归清源军后不久,英明神武的后周皇帝柴荣居然去世了,年仅三十九岁。继承后周皇位的是柴荣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
显德七年正月,正当大家忙着庆贺新年时,后周的北方边境突报紧急军情,北汉勾结契丹,准备大举侵犯后周。柴宗训吓得惊惶失措,迅速召开朝堂会议,商议派兵迎战北汉契丹联军,并一致举荐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统帅。
赵匡胤在后汉刘承祐时期才开始从军,投入郭威军中并屡立战功。柴荣继位后,越匡胤开始崭露头角,在同北汉的高平之战中,同南唐的淮南之战中,同契丹的河北之战中,赵匡胤表现勇猛异常,深得柴荣信任,最终被封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
既然北汉和契丹来犯,赵匡胤自然应该征战沙场。于是,越匡胤率领将士们踏上了北上征战的路途。然而,当大军行至汴梁开封附近的陈桥驿时,将士们突然把皇袍披在了越匡胤身上,逼迫赵匡胤称帝,取代后周王朝。赵匡胤勉为其难的接受了,但要求必须善待柴宗训母子,不得滥杀无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