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十三节北极之旅(2)(1 / 2)

加入书签

 《神奇的极光》是现行人教版高中第二册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科技说明文,作者曹冲。不过这曹冲不是那发明称象法的曹操的儿子,而是一位当代作家。要说这文章的思路嘛还是很明晰的,全文设置了三个小标题:“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文章先介绍关于极光的中外神话传说以及得名,再写人们观察到的极光现象,最后说明极光形成的机理等科学道理,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也还算比较好教。然而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差,作者的语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让我们先看看它的第一段文字吧。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天幕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其时,环的亮度急剧增强,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映亮了整个原野。四下里万物都清晰分明,形影可见。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神话传说之一。

这段文字的粗看上去颇有文采,但仔细琢磨,则觉得毛病多多,现在我来鸡蛋里挑挑骨头吧,虽然它实际上不能算是鸡蛋: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把它单独抽出来一读,觉得有些怪怪的,是不是可以把“相传”二字删去呢?因为读到小标题再加段末一句,我们会自然知道它是传说而已。

夜来临了。随着夕阳西沉,夜已将它……“夜”了又“夕阳”然后又“夜”,行文不能更清爽一点吗?

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夜是黑色的,这点我们没有异议,但把它比作翅膀,则有点像诗句,却又很不贴切,比作“黑色的帷幕”多好呀。我们的神州大地是比较辽阔的,东三省夕阳西沉时,隔了几个时区的新疆西部太阳才刚打斜。所以“神州”二字可以删去。

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这里的标点有些问题,建议改作:把远山、近树、河流、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

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眼眉”不太符合音韵习惯,就像我们一般不讲“生师关系”,而习惯讲“师生关系”,应改为“眉眼”。而“秋水”则是“眼”的文学性说法,为不重复,应改为:她眉毛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从语感角度考虑,“在”应改为“从”,“摇曳不定”和“时动时静”语意重复,后者可删去。

宛如皓月悬挂当空,语言不经济,“悬挂”可以删去。

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一会“儿子”,一会“男孩”,啰嗦!“这男孩”可改成“他”,前面的句号改为逗号。“生下了个”也属语感欠缺。

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神话传说之一。我必须说,曹同志不够谦虚,“以上所述”是你用自己的话将神话故事加以文学性的想像和演绎,不是引用古籍的原文记载,你的“所述”怎能成为“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

如果由我来写这一段文字,我会这样写: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随着夜幕的徐徐降临,远山、近树、河流、土丘……大地上的一切渐渐潜隐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有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善睐的明眸中透出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色深深的吸引住了。夜空像广阔无垠的大海,安详而又神秘。天幕上,群星闪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大地。突然,从大熊星座里飘洒出一条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最后它化作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同时,环的亮度也急剧增强,宛如皓月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银辉,照亮了整个旷野,万物都清晰分明起来。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后来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黄帝轩辕氏: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

再看其他文段,我只能挑一些毛病比较明显的说说了:

1、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这是文章第二段的第一句,读之仿佛上一段是讲述了一则外国古书中关于极光的记载,而上一段就是前面所引的附宝感极光而孕黄帝的故事。宜改为:《山海经》中也有关于极光的记载。

2、这种光的美丽显示,是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的。病句!抽出句子的主干一看就明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