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教授谈婚姻观(1 / 2)

加入书签

 于丹:一个好的伴侣一定是这样的,我因有你而更爱世界的一切,我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更知道得去世界上去做很多精彩的事。你的大爱我不能辜负……

幸福婚姻的前提:对自己有清晰认知

Hers:都说幸福的家庭式相似的,你认为幸福婚姻有什么模式可以借鉴吗?

于丹:好婚姻没有固定模式。但进入一段好的婚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我。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每个女孩子都有虚荣心,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婚姻不是展品,你所选择的这个男人,是你孩子的父亲,你父母的女婿,你自己的爱人,执子之手,一直到白头的那个人。这些东西是都没法给别人看的。

Hers: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个人心得吗?

于丹:婚姻是一场化学反应,不是1+1的物理式的连接。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你是什么元素,你需要和什么元素在一起才会有良性的化合反应?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去寻找另一种元素,那么很有可能,你寻到的是一个好元素,但是这个好元素跟你之间没有反应,甚至生成恶的反应。这就像买衣服一样,女孩子都喜欢华丽的时装,难道所有的衣服你都要狂购回家吗?你一定会知道有些衣服是不适合你的。那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悟性放在婚姻上呢?

Hers:很多人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恋爱找的是情人,结婚找的是丈夫,您认为婚姻和爱情可以分开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会幸福?

于丹:我自己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也曾有人跟我倾诉,说谈了多年恋爱,已经遍体鳞伤,只想找一个适合的人嫁掉。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如果这样进入一个婚姻,你对这个男人是极其不负责的。你想的只是索取,你从进入这个婚姻就带着不忠诚,很难说你不会再爱上别人,你的言谈举止带出的信息会让他知晓,你对他没有爱情。这等于你在选择婚姻时就已经种下了不幸的种子。

所以还是那句话,在进入婚姻之前,你要了解你自己是谁,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让婚姻充满浪漫。一个好的婚姻里面是有浪漫的,而爱情是浪漫的源泉。如果婚姻里堵死了浪漫这条路,你就会去婚姻外去寻找。所以我说选择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还是从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开始。你是什么样的自我,就会相逢什么样的爱情。

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认同彼此的圈子,爱彼此的亲人,接纳彼此的朋友,因为有彼此,你们更爱这世界的一切,你们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得去世界上去做很多精彩的事……

幸福婚姻的量表:给足对方3个评价

Hers:现代女性在职场上越来越风光,却常常困惑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婚姻,这有什么相对可衡量的指标吗?

于丹:这个问题是我常和我的女学生们谈到的。我一直说,谈到婚嫁,请一定对对方做好3个方面的评价:

1,你们精神生活上真的有默契吗?在价值观上有认同吗?他的气场是否罩得住你,让你有一种精神上深刻的依恋?爱情这东西不能替代一切,因为你们要过一辈子。一个特别爱钱和一个不太爱钱的人在一起,两个人会互相冲突;一个特别喜欢朋友和一个特别讨厌社交的人也没法协调。这些电光石火的契合非常重要。

2,你们的社会生活能否够融合?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两个社会群体的事。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认同彼此的圈子,爱彼此的亲人,接纳彼此的朋友,因为有彼此,你们更爱这世界的一切,你们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要经营自己的朋友圈子,更知道得去世界上去做很多精彩的事。这种接纳,会让你感觉更有根,除了爱情还有恩情。

3,你们的性关系和谐吗?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男女之间的激情,取决于身体之间的融合程度。如果说你们的身体不默契,那你们可能不会直接把这件事说出来,但有点小事就会爆发战争。这也是婚姻的“七年之痒”甚至“三年之痒”的根由。

――这三个指标只要有一个低于60分,我觉得就不能仓促地走进婚姻。

价值观是可以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

Hers:还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好的婚姻需要“门当户对”,你赞同吗?

于丹:我不赞成挑门第,但要挑两个人价值观的默契,而价值观是可以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两个人之间价值观比门当户对更重要,因为每个人不是圈养在家里的,你们要走进社会,要去工作。

我和我老公两个家庭环境就特别不一样。我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多年来从事文史研究工作,我从小是背古诗词长大的,被精心呵护。而我公公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家里有四个儿子,可以说过着特别粗糙的生活。可是我喜欢我姥姥说过的一句话:“贱养儿,贵养女。”女孩就应该贵养,让她有见识有胸怀;男孩就要闯荡。我老公是家里排行老大,三个弟弟都听他的,所以我老公习惯性地愿意承担责任。我和老公的婚姻虽然不门当户对,但是恰好达到了对称和互补。

进入婚姻时,其实两个人第一都是一无所有,第二都是富比天下。一无所有是因为平等,之前的一切账单都已经撕碎了;富比天下是因为拥有爱情,因为这两个人将相守终生……

幸福婚姻的要件:平等&包容&成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