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祖训(1 / 2)

加入书签

 文华殿中,一句“日本,石见银山”似是一盆透心凉的冷水浇灭了在场所有人的野心。</p>

在场的文臣全数小心翼翼地看向朱棣。</p>

此时,这位杀伐果断的皇帝,脸上流露出挣扎之色。</p>

见到这一幕,杨荣立时上前:“陛下不可!”</p>

“日本乃是太祖亲自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若是如安南一般,有不忠不义之举,出兵倒也合乎礼制。”</p>

“如今怎可为了掠夺金钱而出兵?”</p>

“这不是王者之师的行径,更不是天子该有的作为!”</p>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p>

并在《皇明祖训》中说:</p>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p>

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p>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p>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p>

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p>

换言之,只要十五个“不征之国”没有主动进犯大明的行为,后世皇帝就不该出兵。</p>

之前朱棣出兵安南也是事出有因,占据大义的名分。</p>

建文元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杀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苍为帝,并改名胡一元。</p>

明廷误信安南王陈氏嗣绝,封季犛为王。</p>

不久,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来奔,季犛佯请陈天平归国为主。</p>

换言之,朱棣出兵是因为安南王族请大明出兵,至于后来占了地方就不走,那完全是因为安南王自愿的。</p>

若是没有这个大义,朱棣未必会出兵,即使郑和下西洋很需要安南作为休息的补给站。</p>

朱悟净冷声道:“没有不忠不义之举?我看未必吧?”</p>

“若是没有侵犯我国,那么沿海的倭寇来自何方,太祖为何要在山东设置五十余卫,我大明沿海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备倭军?”</p>

“瓦剌、蒙古南下掳掠是不忠不义,是侵扰百姓。”</p>

“倭寇入侵沿海地区就可以被原谅吗?”</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