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深藏不露(1 / 2)

加入书签

 从中医角度来谈系统性红斑狼疮,陆长清当然不知道。</p>

但是,孙逸鸿知道。</p>

中医学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在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如“蝴蝶丹”、“阴阳毒”等。</p>

本病属中医风湿病范畴,原称为“痹证”或“痹病”。因其损害脏器的不同,其局部临床表现与水肿、饮证、血证、周痹、三焦痹、热痹、阴阳毒、丹疹、蝴蝶丹、日晒疮等病证的描述有相同之处,故又可单独命名。</p>

“痹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为“痹”。</p>

《扁鹊心书.痹病》明确提出“痹病”一词。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营卫失调,风寒湿热等邪乘虚侵袭,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则脏腑的气机闭阻,失于濡养,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等症状,甚则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总称。</p>

正是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有较多的脏腑症候,很难明确地划属于某一具体病证。</p>

根据其全身症候认为本病近似于中医所称关节疼痛属于心悸;狼疮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痹;狼疮性肌无力属“脾痹”;出现消化系统表现称“肠痹”;小便不畅为“胞痹”;有胸水者属“悬饮”。</p>

上中下三焦功能均受损,又称“三焦痹”。</p>

雷诺现象(间歇性手指皮色改变、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继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现象)称“肢端脉痹”。</p>

三焦痹一名始见于《医门法律》,《黄帝内经》《景岳全书》有类似论述,但未正式提及该病名称。</p>

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常有感受风寒湿邪气病史,但病因绝非仅限于风寒湿邪气。</p>

临床80%患者有发热症状,且以育龄期妇女多见,正如《素问.痹论》所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p>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也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