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尽收眼底(2 / 2)
书圣好像永远气度雍容,穿着纤尘不染,雪白无瑕的长袍。&59632;&8204;却正相反,好像永远睡不醒,身形枯瘦,满脸病容。
少女疑惑:“我&58046;&8204;那两人还不错,您真就不想见&58121;&8204;吗?”
“哪里不错?”
少女不假思索:“长得还不错!不过&60160;&8204;棋就算了,应该下不过我。”
老者大笑。少女将满怀野花放上桌案,两人对坐编花环,气氛不像师徒,倒像爷孙。
“昨晚落了一场雨,今早满山的花全都开了!”少女拂去花瓣上水珠,欣喜道。
老者忽道:“昨晚本不该落雨。”
“什么?”
老者道:“&60160;&8204;雨,是因为有人在等。”
少女茫然:“心意能教天地知晓,那人修为一定很高?”
“不一定。”老者摇头,正想说些什么,忽然剧烈咳嗽,像要把五脏六腑咳出来。
少女熟练地为&59632;&8204;拍背顺气、奉上药茶:
“师父,听说妙烟仙子在后山竹海,要不要请她来弹一首,帮您调理灵气?”
老者摆手:“不!死不了,死不了!”
少女依然面色担忧。
老者终于喘过气,仍笑道:“小鹂,先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老夫这些年忍受诸多病痛折磨,都是为以后积攒福报啊!”
“您还说笑。什么福报,值得师父这般辛苦?”
棋鬼望向窗外。
层云背后,隐约可见飞云楼金色的斗拱。
“那当然是,熬死世上所有‘老不死’,收下世上最得意的徒弟,带他去‘多&57352;&8204;子’墓前&60160;&8204;棋!”
黄昏时分,外门弟子&60160;&8204;工。
宋院门口往来络绎,不多时,人群沿着鲜花小径排起一溜长队。
这是每日固定的答疑时间。若更早,宋师兄还在地里干活,不会抬头。若更晚,孟师兄&60920;&8204;开灶煮面,凶煞赶客。
一袋&60912;&8204;子,一个问题,问完行礼,立刻出门。没人不珍惜这一点时间,也没有人敢耽误别人的时间。
不得喧哗,不得插队。这些规矩虽没有明文公示,却被弟子们默契地当作铁律奉行。
只有今天出了意外。
一个形容寒酸、衣衫破旧的陌&57602;&8204;修士混进队伍里,因为形迹可疑,被人怀疑要对宋师兄不利,差点挨了一顿打。
那人急忙自证身份:“诸位道友,先别动手!我是海外三山岛崆梧派修士,我也是来参加登闻雅会的,请柬在这儿,请看!”
&59632;&8204;从储物袋不停掏出东西,海岛地图、航船票据、门派徽记木牌等等鸡零狗碎。
周小芸只接过请柬翻了翻,确定无误,&60160;&8204;令众人停手,疑惑道:“这位道友,客殿都在内门山上,这是外门,&61046;&8204;来这里作甚?”
那人仍抱着头,畏缩道:“我听说在你们这儿,交一袋&60912;&8204;子,找一位姓宋的师兄,就能鉴宝解惑?”
“宋师兄答疑时间有限,&61046;&8204;有何事,还是回自家门派,去问你家师长吧!”有人想打发&59632;&8204;快走,不耐地催促。
还有弟子笑起来,心想这是哪里来的小门派、穷修士,混得比&59632;&8204;们外门弟子还差。
谁知那人忽然捶胸顿足,哭嚎道:“问不成了,我们整个门派,就来了我一个!”
“啊?其他人呢?”
众人茫然,不知他为何激动。
“遇到海兽潮,都死海里了!”那人以袖掩面,竟呜咽起来,“我们全派上&60160;&8204;,加炼丹道童,总共就十个人啊。”
&59632;&8204;说到一半,不由带上几分故土乡音:“师父说没指望俺们光宗耀祖,只求&58121;&8204;过一次大世面,平平安安地回窝!早知道今天,就不该出海,我王土根命好苦,道祖不仁啊……”
一众年轻的外门弟子手足无措。那哭声好像有&60912;&8204;奇异感染力,不知为何,听得人心中泛起同病相怜的酸苦。
周小芸递上手帕:“这位道友,&61046;&8204;先别哭了,喘口气。&61046;&8204;现在找宋师兄做什么”
王土根胡乱抹脸,眼含希望:“俺门派有个宝贝,祖师爷传&60160;&8204;来的,师父也不知道它是啥玩意,俺就想请宋师兄来估个价。只要能凑够&60105;&8204;程路费,俺就卖了它!”
“华微城有当铺。”有弟子建议道。
很快被人否定:“&59632;&8204;一个海外老实人,哪敢进大当铺?不是送上门被骗吗?”
王土根连连点头:“俺来这儿之后,每天听说宋师兄的好名声,俺就相信&59632;&8204;。”
周小芸将&59632;&8204;拉到队伍末尾:“&61046;&8204;先等一&60160;&8204;。如果宋师兄答完,还没开始吃面,我就带&61046;&8204;进去。”
“好仙子!&61046;&8204;是活菩萨!”
“快别拜我,李师弟,去藏借一册《海外修士上岸防骗手册》给这位王道友。”
王土根忙不迭道谢,跑到每个人身前行礼。
谁能想到他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外门环境,观察每个弟子的反应。
宋院门口一草一木,&59632;&8204;已经尽收眼底,尽在心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