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五章 考较太子魏王(2 / 2)
看看现在朝堂,以及历朝历代的朝堂官场,官员们都是从那些固定的世家大族里诞生的,诚然其中有不少良才,但如果百姓也可以学习为官,其中人才的概率会不会更高?肯定会啊。</p>
李二先从军,后从政,仅仅手底下就不知道多少良才是从民间走出来的,才华能力丝毫不差于那些世家培养的,所以更加知道民间人才培育的宝贵性。</p>
这些人才多了,将来不就能为君分忧,各地有贤能,肯定还是取代不了陈楚,但能帮到的忙肯定更多吧,那陈楚不就可以闲下来了,到时候一起玩啊,然后他弄些新鲜玩意大家一起嗨皮这不好吗。</p>
他突然想起来一事,现在已经是贞观三年了,恰好一年一次的科举又要到了,现在朝廷各部门早就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准备,不知道他应该推行怎么样的策略,如何调整,使得能够录用更多人才。</p>
</p>
教育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陈楚在推行基础教育,大唐上下在响应,而今洛阳也开始兴办学校,但毕竟起步太短,不可能说一个人识得几个字就能治国,所以人才还得从现有的读书人里筛选。</p>
“去把太子和魏王叫来。”李二让身边内侍去找两个嫡子,一为看看两个人的想法学识,一为看是否真的能够得到什么解决的办法。</p>
其实就算陈楚不来到这个世界,唐太宗在治学、科举上的功劳也是非常大的,大大对科举进行了改良。</p>
他觉得近代,指的是南北朝以来的官员们都疏于读书,没有什么学识,以至于这一两百年来的官员们治理国家都比不上前朝,所以他一手建立了国子监,其下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扩建校舍,增加生员,同时对科举在策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经史等,非常严苛,所以最后能当官的都很有才华。</p>
当然这是后话了,现在的李二原本没有精力,后来有精力了又被陈楚插手,因此到现在才想起来自己应该对科举做点什么改变。</p>
很快李承乾和李泰来了,大半年时间他们又长高了一截,学问也增加了不少。</p>
现在李泰比较老实,他王府里的老人被自己母亲亲手清洗了一遍,并且挑选一些人品才华过关的人手过去填充,现在李泰的情况是想走歪路都不敢走,因为里里外外的耳目太多。</p>
不过即便如此他又已经结交了一些读书人,加上旧的人脉,现在声势重新扩大。</p>
李二就为了他们关于对科举的看法,看是否能改良。</p>
李承乾人比较老实,老实是说没有什么奇思妙想,思路比较正常,他告诉李二道:“我觉得我们应该扩大对官员的选拔,儿臣觉得现在的科举筛选有点太过严苛了,每年进士及第也才十几人到三十人,中举人容易,中进士难。”</p>
李二点点头,他也听说唐人五十岁中进士都被称为少进士,因为太难中了,是时候确实要扩大一些名额了,填充朝廷,让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办事。</p>
李泰眼珠一转,开口说道:“阿耶,我觉得民间的读书人多有才能,许多人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对于治家治国很有见解,何必非要通过科举这么严苛的选拔来做官呢?其实有些人只是读书不够,真要论本事的话未必不能算人才。”</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