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苦心相劝(1 / 2)

加入书签

 清早醒来,文怡听着窗外清脆的鸟叫声,不知为何,心底生起了一种空虚的感觉。</p>

她拿不准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只当是自己准备要离开西山村回顾庄了,心里不舍,才会觉得不自在而已,便把它抛在脑后,起身梳洗,又叫丫环检查行李,确认没有遗漏,只等吃过早饭,便要出发离开了。</p>

</p>

正在用早饭时,紫苏面带不解地从门外走进来,对冬葵悄声道:“真古怪,不知道是谁在咱们家大门外放了一束零陵香,方才我开门出去时,差点儿没踩着呢。”</p>

文怡听见,心中一动,抬头问:“什么零陵香?是什么时候放在那里的?”</p>

紫苏答道:“是一束晒干了的零陵香,绿色保存得还好,不象别的枯黄枯黄,昨儿晚上关门时还没看见,不是半夜里放的,就是早上开门前放的,也不知道是谁干的怪事!”她出去转了一圈,将花束拿了过来:“瞧,就是这个。”</p>

文怡看向她手里的零陵香花束,虽是干花,却还保留着几分青绿色,用大红丝线仔细扎好了,颜色配着倒也好看,隐隐散发着怡人的香气,花间还夹杂着几滴露水,大概是清晨沾上去的。她心中一动,想着难道是那人送来的?他是什么意思?!</p>

想着想着,她不由得有些气恼:那人先前分明是要打算离开了,难道这是在向她道别?!这算什么?!竟是连句明白话也不说了!</p>

冬葵见文怡面露异色,忙问:“小姐,可是有什么不妥?!”又皱着眉对紫苏道:“昨儿不是你在外头上夜么?有人在门外放了东西,你就一点动静没听见?!”</p>

紫苏白了她一眼:“别说我,连张叔和连顺两个住在前头的都没听见声音,我是住后院的,哪里就能听见了?!”</p>

顾家在西山村的小院前年曾经扩建过,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个后院,文怡平时过来,就带着丫头婆子住在后院,车夫等人住在前院,前院的厢房,同时也是张叔夫妻以及另一名家仆的日常起居之所。这样一来,虽然行事规矩比顾庄要宽松多了,但与先前相比,却更有章法,也堵住了顾庄一些好事者的嘴。</p>

文怡接过那束零陵香,又将它丢在桌边,淡淡地道:“别光顾着拌嘴了,东西都收拾好了么?别漏了什么,走了再发现,可没法回头拿。”冬葵与紫苏两人见她收了喜色,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却也不敢再闹,双双安静退下收拾各自的东西去了。</p>

等文怡再叫人进房时,她已经吃完了饭,吩咐道:“差不多时候了,装车吧。”紫苏应声去了前院传话,冬葵看着婆子们将碗筷收了去,便倒了杯茶上来,却发现原本放在桌上的花束不见了,她不由得疑惑:“方才的花呢?是不是哪位婶子收走了?真是的,怎么也不说一声!”</p>

文怡只是不经意地“嗯”了一声,便捧起茶碗慢慢喝着。</p>

冬葵猜不出她这一声的意思,正在心下猜度着,忽然前院有人传了话进来:“聂家表少爷来了!”</p>

文怡换上了喜色:“快请。”然后起身略整了整衣裳,来到门前行礼问好:“大表哥安好?”</p>

聂珩微微喘着气,脸色倒还红润,嘴边挂着温和的笑:“表妹安好,我正有话要跟你商量,听说你今儿就要走了,忙忙骑马出城来了,还好你尚未出发。”</p>

文怡心生疑惑:“是什么事?大表哥快进屋说话。”</p>

不一会儿,两人在屋中坐下,又让丫头上了茶,聂珩方才开口道:“我听说你叫人以顾老夫人的名义放话,愿将去年收获的红薯免费赁给别人耕种,只要对方秋收后上交两成收成,这可是真的?”</p>

文怡点了点头:“确有此事。今春雨水少,我听村里老人说,兴许会有旱情,因此叫人改种了耐旱又长得快的玉米,原本预备做种的红薯就没了用处,只好用这个法子赁出去,一来可以让多一些人种耐旱的红薯,免得真有旱情时没了收成,二来……也是觉得这么多红薯没法处置,赁出去还能收些回来呢。”</p>

聂珩皱了皱眉,压低声音道:“表妹怎的不事先跟我商量一二?!你虽是好意,但外头难免有人以小人之心胡乱猜度,说你有意夺人田地呢!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p>

文怡笑了笑:“大表哥不必担心,我当初将红薯赁出去时,就想过这一点,因此跟那些农户立下契约,不用他们以田地做抵押,秋收只要二成收成,也可按原价折成银子,若是今年欠收,便顺延一年,只收一分利息。因一户最多只能领走二百斤红薯,在最贵的时候也不过是三五两银子的事,寻常农户手头再紧,至多一二年就能还上了。便是有人传我意欲夺他们田地,也要人家信才成呀?”</p>

聂珩稍稍松了口气,笑道:“原来表妹早有准备,只是如今有不少人家要农户以田地相抵,才肯借银子、粮种或牲畜,若到了秋收时候,农户还不上,就把田地夺走。世情如此,也难怪别人误以为你也要这么做呢。”</p>

文怡低头道:“想要给家里添加产业,也是人之常情,只是逼得太紧,也不是好事,须知兔子被逼急了还咬人呢,别家与我无干,我也管不着,大表哥可得多劝劝舅舅舅母,让他们千万别做这样的事才好。”</p>

聂珩叹了口气:“你也知道县城人家这样做的不是一两户,母亲也有几分动心,虽然叫我拦住了,但舅舅家的事我却不好插手,只能从旁劝说一二了。不过表妹放心,以秦家的家风,便是真夺人田产,也不会闹出事来的。”</p>

这种事谁又说得准呢?文怡想起记忆中的民乱,她离得远又是深闺女子,知道的东西不多,但也曾听别人说起,是因为旱情导致粮食欠收,农户还不了债,就被城中富户夺走田产、赶离家园,因走投无路,有几个性情暴虐的,便领头烧了债主的家,不到三天就拉起一队人马闹起来了。在那场民乱中,平阴富户十家就有九家遭了殃,甚至家破人亡,只有几家向有仁善之名的,果断舍了家财,方勉强保住了家人性命。</p>

她不知道秦家在前世那场民乱中是否遭过劫,却知道聂家一定没逃过,舅舅舅母虽平安,大表哥大表姐却不知生死。眼见着事情不可抑止地朝前世的方向发展,她忍不住开口劝道:“大表哥还是不要掉以轻心的好,须知世间人心最难猜测,便是聂秦两家没闹出什么事来,只要有人闹了,底下人一哄而起,谁还顾得上分辨哪家逼死了人哪家没逼死人不成?!宁可眼下吃点小亏,只要仁义的名声传出去了,便是出了事,也不会叫人当成靶子!”</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