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朝议,荀彧(2 / 2)
看着下面群臣默不作声,文臣老的是个个一派安然、一副打死不说的模样,其他的也都是在作壁上观;至于武将们,他们倒是心中有气,可这气不是胆气,只是纯粹对黄巾贼军的怨气罢了。</p>
刘宏看到众臣几乎都是无动于衷,不由心中更是失望,口中更是冷哼道:“还有那司隶校尉董卓,居然无故退兵,他打的主意以为朕不知道么?哼,妄想要保存实力,不为我大汉尽心尽力,不为朕尽他臣子本分,他当何太守。想必河东那块地方,也被他奇货可居,深沟建筑,以为后堂之基吧。”</p>
虽然最后一句话难得开了个玩笑,但是谁都听得出此时刘宏语气中的愤怒。</p>
他的确有理由愤怒,当初也是看三大郎将作战不利,所以才将董卓派遣过去助战的,说起来这里面或许也有他自己识人不明的过错,但谁敢怪罪于他?他自己更不会找自己的不是,现在当然也要找一些替罪羊出来,首先是要从中将自己的关系抹清了。</p>
而在大殿旁不远的张让身子确实不易察觉的抖动了一下,因为他感觉似乎刘宏这一刻颇具龙怒之气的眼神似乎有意无意扫过了他身上,他知道陛下只怕是对自己也有了埋怨了,也是,当初推荐董卓去的人里他就有份,那个时候是收了董卓的礼,拿人钱财当然也要办点儿事,所以到了刘宏当初问他觉得何人适合被派过去的时候,颇为“尽职尽责”的张让立刻就想到了这位给了自己不少好处的仁兄了,当然就把他力荐上去了,其实张让心底也有小算盘,听说这个董卓在对抗羌族的时候做得很不错,可以说也立下了不少的战功,羌族勇猛,他都能够驯服,害怕黄巾乌合之众?可他没有想到这家伙打得赢狼,却打不赢狗,没办法也只能够硬着头皮承认自己遇人不淑了。</p>
不过张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也不是一个有事会往自己身上揽的人,祸水东引的伎俩可不是一般的高,当下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就是开口尖细嗓音在此时很不合时宜的响了起来:“启奏陛下,那董仲颖临阵退缩不假,可其出发点终归是好的,想必是眼见当时事不可为,才不得不做出退军之事,这乃是为朝廷保有有生力量,并非为私。若说此次战之不利,首在右中郎将……”</p>
“此之谓强词夺理!”张让话还没有说完,却被众臣中一个声音打断了,众人都循声望去,却发现原来是在文臣中尚且排名末端的议郎荀彧。</p>
</p>
荀彧好歹是颍川荀家的杰出子弟,虽然如今官职不显,但在这朝堂众人中,名气和名声都还是不错的,此时他站出来,众人倒都想要看看他会如何说了,更何况他针对的还是如今皇帝大宠的中常侍有“内宫总管”之称的张让。</p>
发现荀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议郎,张让眼皮也不抬一下,显然对荀彧一点也不放在眼里,但今天他顶撞得罪了自己,那就有他好受的,总要找个机会给他小鞋穿,张让别的什么都不多,就是心眼儿多,有刘宏在,他想要整哪一个,几乎也就是说说而已了。</p>
不过这回还不等张让说话,刘宏已经开口了:“够了,朕这回让大家来,不是为了讨论谁责任的问题,而是要找出如何解决前线糜烂局面。至于责任归属,后面朕自有主张。”</p>
既然刘宏都发话了,张让自然也没有办法借题发挥了,只是狠狠瞪了荀彧一眼,似乎要就此记住了他。</p>
既然敢当众顶撞于他,荀彧就对此有所预料,所以也不在乎,但张让说的话他可以不听,刘宏是天子,他说的话不管对错,他总要遵守,所以也不在刚才那个问题上多深究,听到天子所说,心里一动,又是出列说道:“其实微臣认为,当务之急一是要令各路兵马严守,以防黄巾贼肆虐,再下新城。另一方面,”突然抬起头来,大声道:“若陛下真心要剿贼,就即刻再组大军,另差大将前去。荆州有曹先锋在,荆州文武也是不俗,刘荆州虽然去了,但他留下来的荆州却足够支撑。恐怕首先还是要集中在冀州!”(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