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桥墩(2 / 2)
通讯电话发出刺耳的嘀嘀声,听起来就像是早期的汽车喇叭,军官将话筒贴在右耳,同时一手塞住自己的左耳孔,片刻,用尽全身力气般喊道:出发战场上的半分钟转瞬即逝,机舱</p>
于3级30秒明白了目标区域西风风力大</p>
伞兵,他们的平沿头盔套着制式网绳,以避免这些原本用来保护士兵头部的装备在阳光下成为吸引敌人吸引的目标。机舱里坐着整整11名全副武装</p>
的速度取下步枪,又从皮革盒子里面取出专业的狙击镜,这些一气呵成的动作加起来还不到半分钟。这时候,激烈的战斗已经在桥头展开,不过形势显然对率先降落的伞兵们不利,手持步枪的苏军士兵们正在露天站位上向近处的德军伞兵开火,固定位置上的机枪也在毫不留情地射杀那些勇敢的进攻者,撒时间,被降落伞掩盖的阵亡者随处可见。熟练地解开降落伞,军官用最快</p>
外就能够听到,但直到上百朵迷彩色的伞花在空中绽放,地面上才零零落落地闪动起了防空武器的火光。如果说迟缓的反应是为了保存实力,那么当德军的伞降突击意图转变为实际行动时,稀疏火力只能说明苏军防御部署的失利机群低空飞行的噪音在十几公里</p>
战斗组加入进攻,德军伞兵们能够稳稳拿下两处桥头阵地,然而唯恐苏军利用这段时间对桥梁进行破坏,军官们迫不及待地指挥部属发起第二轮冲击。前面的同伴以牺牲换取了宝贵的空间,两个铁拳战斗小组终于进入了战斗射程,在近乎无声的发射硝烟中,具有穿甲能力的火箭弹径直飞向苏军重机枪火力点爆炸声经过桥下凹地的反射而显得格外响亮,艰难推进的德军伞兵们得到了精神上的巨大鼓舞,不约而同地奋起前冲。尽管途中仍有人倒下,哒哒的枪声也不曾停息,士兵们依然在无限勇气的驱动下冲进了苏军阵地,短暂而残酷的近身格斗也为这区荡气回肠的战斗点上了一个绝妙的高音符若是等着迫击炮组和更多的机枪</p>
疲软固然是好事,但使用rz1型快速伞多出一半,这也意味着伞兵们需要在危险位置暴露更久。所幸的是,rz40型伞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即便风力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经验丰富的伞兵们还是能让自己的降落地点尽可能靠近目标,顺利的话,作战距离的缩短完全能够弥补空降时间的损失对于伞兵来说,敌人防空火力的</p>
半跪的姿势连连开火。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毛瑟步枪在中等距离上的射击精度较李.恩菲尔德和莫辛甘纳略有不及,但它在精锐战士的手中仍是致命的武器。狙击镜中接连有土黄色的身影倒下,而随着后续伞兵的参战,进攻者的数量和战术优势毕现。拉栓瞄准开火,军官以半蹲</p>
究没有看到上千辆苏军坦克发起集团冲锋的壮观景象。目前这个阶段,苏联人手中若是能够集结起战争爆发时那般庞大的装甲集群,也不至于在正面战线上对德军的冲击束。在丘陵起伏的拉脱维亚,罗根终</p>
卫军骷髅师改编的德国陆军第22装甲师也在加满燃料补满弹药后踏上了新的征途。发动机的马力并非决定德军坦克行驶速度的唯一因素,苏军从东北两个方向调集的反击部队虽然大都还未到位,但从里加港通往北方以及苏俄腹地的道路都被苏军封锁起来那些从里加撤退的部队连同各地守军利用宝贵的时间抢筑了防御工事,有些防线直接将公路拦腰截断,有些依托地形俯瞰公路,公路所经过的大多数城镇也都得到了武装。积极的正面防御初战告捷,由党</p>
德军装甲师完全可以攻下这些并不成熟的苏军防御工事,但耗费的时间和花费的代价就值得指挥官们认真考虑了。所幸的是,经过了两年的战争磨砺,德军地面部队以及为他们提供空中侦察掩护和火力支援的航空部队在技术装备与战术理论方面都已磨合到位,空军侦察机飞行员成了陆战指挥官们的眼目,对战场的掌控距离远远超出了望远镜的视距。对于那些仅有少部分步兵驻守的堑壕,德军先头装甲营在不作火力准备的情况下发起果断冲击,往往一次就能够拿下阵地,收拾残敌打扫战场的任务则交给跟进的摩托化步兵;对于那些固守村镇的苏军部队,德军装甲部队冲击之前先指引斯图卡进行一轮俯冲轰炸,从而最大限度地削弱对手的抵抗意志;至于那些固守桥梁并且可能做了破坏准备的苏军守卫部队,便直接交给斯图登特元帅手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伞兵们解决。按照常规作战模式,一个强化的</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