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得军心者(2 / 2)
和政府总理沙赫特视察军队时的情况相比,能够与一线指挥官们感同身受该是罗根的最大优势所在</p>
虽然离开军队也有一段时间了,但长久以来,研究战略和战术一直是我的兴趣爱好所在,我也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我在这方面的认知,其中会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不吝赐教罗根先是谦虚了一番,然后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分析说:</p>
苏军的这次进攻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军队质量和数量是同等重要的,然而苏联的国情从一开始就限制了精兵简政策略的实施,我相信,短短几个月时间不足以让多数苏军部队发生本质的变化,而这次投入作战的应该是苏军最精锐的部队巧合也好,对方刻意为之也好,我们都不必太过忧心。我愿意在这里作出大的胆预测:在全面攻势中,我们遇到的苏军大多数还是老样子,因而初期我们的攻势会进展非常顺利,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小心谨慎,因为我们不知道苏军会在什么时候什么位置投入他们少而精锐的部队,尤其是在我们的空军无法发挥优势的情况下</p>
按照副总理阁下的推测,苏军这一次作战是故意造成假象,让我们觉得他们的实力得到了恢复和提升说话的是冯.布里森将军,第4集团军指挥官,他的部队是此次战役德军方面的绝对主力,并且在对苏军装甲部队的战斗中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按照总参谋部的作战方案,这个集团军将于近期补充相当数量的装甲和重炮部队,从而在全面攻势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p>
是的罗根肯定地回答道,有时候我们亲眼看到的并不就是事情的真相要相信自己基于客观事实的推理和判断。第一,我们对乌拉尔山工业区的持续轰炸必然对苏联的军工生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即便其他国家能够提供苏联所需要的全部生产原料,苏联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生产出足够的坦克,并且还让新兵们数量掌握这些相对复杂的装备第二,以西伯利亚铁路的运力,就算其他国家将足量的物资堆积到了苏联在远东的港口,也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运抵位于腹地的各工业区,而运输时间越长,抵消的生产时间也随之增加第三,若是由其他国家直接提供军事产成品,那么我们更应该感到乐观,因为苏联的武器设计是基于截然不同的思路,1000辆美国或是日本坦克,在我们面前发挥的作用可能还不及第四,综合考虑德国美国日本和苏联的战略位置和关系,苏联目前几乎没有可能从外界获得大批量的军事物资,他们现在是在消耗仅有的储备,目的只有一个:拖延时间</p>
这番新鲜的言论出口,造成的效果便如同当初关于世界格局的推论出现在各大报刊,举国哗然之余,很快就有人幡然醒悟赞叹不绝尽管这个国家的军人和民众素质都很高,但绝大多数人的思维都固定在了自己的角色上,将领们擅长战场谋略和战术指挥,专家们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至于大战略层面,即便是昔日的元首也没有足够深远的眼光。在这方面,或许只有同为德国人的马克思是与众不同的佼佼者</p>
力镇全场的效果反映在将领们的眼神中,罗根对此感到心满意足,他缓了一下节奏,说:诸位,苏联拖延时间的原因其实不难揣测:他们自知短时间内无力打败我们,又不愿意解散联合体并割让大片领土的和平条件,只好力求僵局,等着世界局势发生变化,或者德国再次发生政变。若是美国最终打败了日本,他们会竭力说服美国联手对抗德国;如果日本打败美国,那么他们也可能将新的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p>
待罗根话音落下,古德里安双拳捶在桌面上,用力说道:苏联人休想将我们拖入到消耗战的泥潭里</p>
所以,这场战争的关键就看我们c集群了冯.曼施坦因心领神会地接过话,而在座的将领们这时候显然也都拨开迷雾看清了努力的方向,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略面前,刚刚结束这场仗所带来的喜悦与遗憾变得无足轻重。</p>
在这里我还有一点个人意见是关于五号坦克的罗根在会议桌上扫了一圈,很显然,这种新式武器给人们同时带来了希望和担忧。</p>
坦白的说,五号坦克到目前为止并不很成功:42倍径75毫米炮威力不足,机械故障太过频繁,还有批量生产的成本偏高等等即便如此,只要我们保持旺盛的攻势并且一直处于向前推进的态势,这些缺点将被我们熟练而高效的战地维修部队所弥补,而且我们已经准备了充足的备件供前线部队更换使用所以,诸位,在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中,请放心大胆地使用我们的新式坦克,它们会成为突破敌人战线的有力武器</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