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释天龙、无名楼、安寿碑(2 / 2)
“佛子现在在哪?”法阿又问道。</p>
“中原。”</p>
“啊?”</p>
法阿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一惊,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释天龙。</p>
释天龙却没有什么表情,他还是那么的轻描淡写,似乎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p>
“欲灭西征军,必先除掉许一凡,他不死,西征军会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也是一个很大的变数。”释天龙看着法阿缓缓地说道。</p>
“我明白。”</p>
-------------------------------------</p>
东海城!</p>
海洲的沦陷也好,还是方士的出世也罢,亦或者是许一凡的离开,都没有给这种繁华的城池带来太大的改变。</p>
东海城依旧是东海城,该开门做生意的,依旧是开门营业,该登高作赋,依旧放声高歌,挥洒笔墨,该流连花丛的,依旧是醉卧美人膝,醉生梦死。</p>
百货楼也好,四季楼也罢,亦或者是起点书院,它们出现的时候,都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也慢慢的变得平淡起来。</p>
百货楼的商品彻底的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当中,他们不再像初次看到百货楼的商品那样,一惊一乍,现如今的他们,把百货楼当成了茶馆酒肆一般的休闲场所,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闲暇之余都可以去百货楼转转,就算买不起,看一看,过过眼瘾也是不错的选择。</p>
之前,只能在一些高档场所才能看到的达官显贵,在百货楼经常看到。</p>
以往,在寻常百姓的心中,那些高高在上的达官显贵,应该是很奢靡,一掷千金的人,可是,在百货楼这里,他们却发现,其实这些人和他们没什么不一样的,买东西也会讨价还价,为了一点儿小钱,也会和伙计争论不休,就像他们在菜市场买菜一般,为了一文钱而斤斤计较。</p>
当然了,一掷千金的人还是有,却不像想象当中那么频繁,真正的东海城人,很少一掷千金的,反而是那些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人,喜欢一掷千金。</p>
他们有钱没钱,是不是殷实富贵之家不好说,但是,豪气是真的豪气,只是,在东海城人看来,这就是一群从乡下来的土豹子,其行为幼稚可笑的厉害。</p>
之前的东海城,除了有钱,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地方,这里既没有书院,也没有名刹道观,更没有什么名胜古迹,唯一能去的地方,也就是黑木崖了,然而,现如今的东海城,值得说道的地方很多,比如包罗万象的百货楼,比如饕鬄必去的四季楼,还有读书人,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可以去的起点书院,这些地方都值得一去,也值得一说。</p>
在许一凡离开东海城之后,没多久,在起点书院内,修建了一座高楼,楼层很高,远远地超过了起点书院的主建筑。</p>
这是起点书院的藏书楼,楼层高达百丈,整体分为三层。</p>
第一层是各种蒙学书籍和各种杂书,这些书籍都是市面非常常见,价格也很便宜的儒家典籍,当然,还有很多杂书,这里所谓的杂书,就是字面意思,就是杂书,书籍的质地、品相、文采有好有坏,大部分的作者,都是寂寂无名之辈,书的内容也是乱七八糟的,志怪小说、神仙鬼怪、野史传说,甚至还有各种艳情话本也有不少,总而言之,凡是市面上出现的,而且值得学习的,都能在这一层找到。</p>
第二层,放置的各种儒家圣贤的书籍,不同于第一层的驳杂,第二层书籍的作者,往往都是各大书院有名的人物,都曾经在历史上留下过足迹,他们的书籍,根本讲述的内容不同,逐一进行了分类。</p>
第三层,则是各种史记,从第一个王朝武朝开始,一直到大炎王朝,凡是正规记载历史的典籍,都能在这里找到。</p>
藏书楼无名,其大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但是,匾额上却无字,不过,却有不少印章,其中一方印章就是大儒荀德华本人留下的,因其无名,所以在藏书楼建成之后,人们又称之为无名楼。</p>
无名楼藏书无比的丰富,其中一部分是从市面上购买而来的,有的是荀德华,还有书院的学生,以自身的人脉关系,从各个渠道弄来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海州很多书香门第,捐赠而来的。</p>
因其藏书丰富,虽然在质量上无法跟其他大洲的书院媲美,可是,单单从数量上,还是有的一拼的,也正因如此,前往无名楼看书的人很多,无名楼始终灯火通明,又被人称之为一灯楼,取自千年暗室,一灯即明的意思。</p>
无名楼是完全对外开放的,进入无名楼的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只要你想去,皆可入楼。</p>
无名楼没有什么规矩,但是,也有几条不成文的规矩,藏书楼的一切藏书,均不可外带,也不外借,但是,可以抄写带走;不得损坏书籍,每损失一本,罚款十倍;若是心中所得,心有所悟,可以在藏书楼内留下墨宝,但是,留下之后,这些东西就归无名楼所有。</p>
规矩不多,也不大,每个人都可以遵守,也正因如此,前来看书的人络绎不绝,在楼中留下墨宝之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是,真正能登堂入室,值得珍藏的墨宝还是少之又少。</p>
在无名楼的大门两边,镌刻了一副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p>
对联遒劲有力,一看就是书法大家题字,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起点书院的院长荀德华,只是,这对联却是出自许一凡之口。</p>
此时,大炎王朝边境战事不断,狼烟四起,而起点书院却并未受到多少影响,进入书院的学子,都在埋头读书,为接下来的一场盛会做准备。</p>
就在十余天前,京城长安传来消息,今年朝廷要举行秋闱,凡是读书人,皆可入京参考,这份告示,由礼部拟定,炎武帝口述,短短十余天时间,贴满了大炎王朝三十六洲,哪怕是想海洲、福州这些已经沦陷的大洲,也有告示出现。</p>
于是,很多读书人,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做准备,而海洲的读书人,也纷纷来到东海城,进入起点书院,不管是临阵磨枪,还是用心苦读,一场声势浩大的备考大会,在起点书院迅速点燃。</p>
秋闱的时间定下了,在十月中旬,而现在才五月份,距离秋闱还有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而东海城距离长安不远不近,两个月的时间,完全可以赶到,在剩下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完全可以再苦读一番。</p>
就在无数读书人,为即将到来的秋闱做准备,埋头苦读的时候,在距离东海城不远的一座岛屿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石碑。</p>
石碑很高,用水泥浇筑而成,石碑表面异常的光滑,在石碑的顶端,有一团火焰,昼夜不熄的燃烧着。</p>
没人知道这块石碑是做什么的,也没人知道那团火焰代表着什么,但是,那些有幸登上岛屿的人,却知道这块石碑意味着什么。</p>
岛屿名曰安寿岛,石碑立于安寿岛的安寿山之巅,从山巅到山脚,有一条花费了无数人力建造而成的台阶,台阶不多,也就九十九级而已,但是,这些台阶都被打磨的异常的整齐、光滑,在安寿山附近,有重兵把守。</p>
石碑在竖起的当天,上面就已经出现了文字,那是一个个人名:项咏歌、韩懋、朱立夫。</p>
这三人是跟着许一凡从东海城出发,去往康城的路上,在岩门镇牺牲的死灰营的三名战士。</p>
前几日,石碑之上,又多了四个名字:阎博瞻、雷浮、刘项禹、焦木兰,他们于康城城墙战死。</p>
这次跟着许一凡离开的七名死灰营战士,在短短数月时间,先后战死,他们并没有辱没死灰营的番号。</p>
安寿岛,安寿山,安寿碑,是许一凡这辆战车上所有人,最终的归宿。</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