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眺望未来(2 / 2)

加入书签

钟泱的工业发展战略,非常简单,同时对社会的体系调整,也是如此。注重效率,而这个效率,和经济效益无关,而是说在工业技术开发上的积累速度。</p>

第一步,其实是大型科研基地的建立,古文会以产经联作为桥梁,控制着整个华联的政体和工商业界,形成一个笼罩社会的庞大组织。</p>

然后聚集起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在技术领域上不计成果的科技研发,完全舍弃经济效益,而是注重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经联所辖的企业组织,也是整个庞大研究团队中的一环,有着自己的任务,并且有着积分制度。</p>

这些计分,关乎到自己可以获得多少资源分配额度,并且企业也是自己的,不会出现好吃懒做的现象。</p>

原本只是作为战时手段的计划经济,也保持了下来,改革也不是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基本以直接行政干预为主。</p>

通过战争,古月军指挥着两大基金强行从许多不愿配合行动的资本商人手中恶性受够了许多产业,并配合华联政府部门通过金融紧急措施、农地改革等,在战后猛烈的通货膨胀中用纸币赎买各种资产。</p>

到了四月份,所有非三大财阀系的主要企业,大部分股份被集中到古文会的手中。等到重组结束,华联的大企业有国家股,个人股,各企业间也相互高比例持股,纠缠不清。</p>

三大集团的经营者结成商业联合协会,如天宇集团的陈泽,兴华社的刘浩然,青竹化工的伊忠明,以及粤海商业协会的段亦天等人。他们以产经联作为统筹机构,进行情报交换和协调行动,统一及调整集团意志,占有全部的经营权力。</p>

在这种体制下,根本不能指望个人通过买卖股权或参与股东会议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p>

在事实上,是古文会操纵着产经联,而产经联有操纵着政府和工商业体系,形成了层层指导的金字塔型。这是一种稳固的权力形态,也非常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去开拓有着长远战略意义的技术。</p>

产经联的诞生,使得拥有大部分工业资产的财阀家族难以诞生,已经有着类似苗头的陈、刘、伊等家族,也在这次改革浪潮冲击之下,失去了机会。整个华联都变成了一个企业,在这样的体制下,是无法依靠资本积累形成门阀的。</p>

但由于这些原本财阀家族下属的企业之间分工配合紧密,股权又多半被收归产经联,在短时间内,三大企业集团还是在产经联内部保持了领导地位,华联的经济又重新被大企业集团所控制。</p>

与战前相比,垄断程度变本加厉,而企业股权又多集中在政府或由企业相互持有,经济体系距离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越来越远。</p>

各种银行也开始相继出现,分别对应各自的集团,比如天宇银行,兴华银行还有青竹银行等。这些大型集团的成立,并非各个组成企业各自的**选择,而是华联经济部门在产经联的指导下统一的规划所致。</p>

这一系列的变动,预计会在九月份全部完成,并且开始运转。</p>

产业调整之后,华联的内部市场,实行商品配给制度。基本消费品只维持在人口基数的两倍左右,不会大量生产过剩的产品,也不会费尽心思考虑出口创汇的问题。</p>

简单来说,就是维持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然后认为控制市场供应,将物资和人力,全都投入重工业技术开发之中。</p>

原本的许多轻工产业,会向**政府那里转移,包括各种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回以合适的价格,销售给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金陵政权。</p>

产经联就是一个大企业集团,本身掌握了华联的核心资产,还能够干预大量集团外企业的活动,进而掌握了整个华联经济的脉搏。按照钟泱所设定好的经济模型,它们的主要控制方式有两种:</p>

第一是利用金融进行投资控制和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控制。金融控制是指大企业集团所控制的银行为外部企业提供资金,战前各个财阀银行主要给本集团的企业融资,如今各个大集团银行大约只有20的贷款是提供给下属企业。</p>

这使大量的中小企业听命于大集团,增强了大集团的控制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大股东必然会消失,剩下的股权将主要集中在以金融机关为中心的法人手中。</p>

产经联左右政府,以统一计划引导贷款的投向来达到控制华联所有企业的目的。因为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银行大量的呆坏帐简直是必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政府随时做好大量购买银行股份或向银行大量注入资金的准备,将私有企业事实上国有化。</p>

当然了,这个国,不是指的政府,而是指古文会。</p>

大企业的集团负责人,基本不拥有股份,而是由从业员逐步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真正拥有股份的人,逐渐从具体经营过程中脱离出来,接受统一安排。</p>

技术优势控制是指以大企业为核心,控制大量的配件工厂、合作工厂等中小企业群。大企业不断挑选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控制,通过持股、金融援助、人员派遣等进行经营指导。</p>

特别进行质量管理等技术指导,还把它们编入自己的经营计划。也即是集团细化各种下级企业或者商业协会,而自己本身则不负责这类产业分工。</p>

当然,鉴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结合之紧密,两种控制方式并没有被严格区分,例如大集团的下属银行采取一种被称为“系列单边支配”的独特投资政策,对新兴产业进行统合配套的投资,便于系统地利用外国技术,中小企业只是在名义上才享有经营上的**性。</p>

这套体制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整体协调,二是价格控制,三是进出口控制,完全舍弃了自由市场的竞争淘汰机制。除了内部的垄断或寡头经营外,华联还设定了严格的对外贸管制,并且打算一直持续到五十年之后,其中尤其以技术引进为甚。</p>

华联企业引进技术是需要个别申请,由外资审议会后才能获得外汇和引进许可的。主要不是为了节约外汇,而是着眼长远,防止成套技术引进打击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为此产经联还促成华联商业部制定了如下的审查基准。</p>

只能促进不能损伤自主技术的发展;技术导入不能使即存的产业秩序发生混乱;技术导入不能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技术导入的企业有其它相关技术和资金配套,能够灵活使用导入的技术。</p>

引进技术,或者说频发使用钟泱提供的技术,其实不是一件好事。工业技术研发,必须要依靠整个社会共同发力,才能在无限广阔的科学领域上,做出更加广泛的拓展。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p>

而且自主研发能力和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开始研究到得出成果,有着智能工厂的帮助,钟泱的研发团队的确是少走了很多弯路。但也正因为如此,错过了更多的机会。</p>

在科研工作中,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来源于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正是因为科研队伍的庞大基数,才促成了科技领域的繁花似锦。</p>

如果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只去开发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和产品,那么华联失去的,将是自己的未来。钟泱觉得,这不是华夏应该走得道路,中国人应该可以走得更远。.。</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