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意难测(1 / 2)
<b></b></p>
来自西安的消息同样是传回了广州,引得舆论一片哗然,虽然许多人对于**政府这个所谓名义上的国家中央政权都或多或少有着不满。</p>
但实际上华夏联邦现在并没有对其进行多少负面宣传,而是公开在国内寻求和平的统一的道路,只要在理念上认同中国古代圣王道统,就是华夏子民,不以政见不合而妄动刀兵。</p>
事实上**党也日渐脱离赤化的体制,而回归古代帝制这种中央集权政治体系,不过还在华联可接受的范围内。就算是关注底层民众生活与利益的红门右派,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接纳。</p>
但这次西北军、东北军以及红门左派残党份子勾结在一起,发动的这一次针对姜瑞元的叛乱事件,却让国家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死地。</p>
说起西北的局势,也是几经波折,钟泱从地宫收集来的情报资料中得知了西北地方联军这个所谓“三位一体”的联合本质。</p>
东北军于195年秋入陕之初,颇为地方部队杨虎城将军之第十七路军之忌,有来陕西夺取地盘之嫌,双方士兵亦时生冲突。</p>
张汉卿因为是客军,本身又背着恶劣的名声,虽表示忍让,仍未能排出双方之隔阂。张、杨关系由敌对、猜忌到合作互赖,这其中与杜重远的连番沟通有密切关系。</p>
195年11月高崇民携杜重远致杜斌丞的介绍信由北平来西安,即致力于张、杨两部上层疏解、沟通。不久,孙达生等红门门徒也抵西安,即负责王以哲之六十七军与杨的联系。高崇民、孙达生颇得杨之信任。</p>
张、杨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中央军的基础迅即奠定,红门和苏俄在这里也是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p>
张汉卿倒是个二愣子,没什么真才实学,被吉少山一番忽悠,就脑门子发热的带头发动了这次几乎等同于叛变的兵谏。</p>
至于杨虎城,这人与红门的关系已达十年之久。其部下文武官员很多是红门门徒,如秘书长南汉宸,秘书王菊人、王炳南,武人如许权中、张汉民旅长等。十七路军的低级军官和士兵也多受赤化鼓动,狂热而盲目。</p>
而在这一次兵变之中,金陵帝都方面的各方势力都是蠢蠢欲动,姜瑞元还在之时到可以镇压下次。可如今群龙无首,许多跳梁小丑也开始粉墨登场,意图置姜瑞元于死地的政敌,不在少数。</p>
1月14日,星期一。</p>
在风雨飘摇的事变背景下,大批军人、普通党员、从外地赶赴南京的各界人士聚集在丁家桥。许多党政要人纷纷上台,对事变发表看法。“元老”居正发言时,神态悲怆,会堂鸦雀无声。</p>
“必须以最迅速的方法,平息事变尤其是黄埔与其他军事学校的学生们,你们的校长,现在蒙此大难,该如何的振臂而起,听你们最高长官的指示,援救你们的校长啊”</p>
此时坐在台下的贺衷寒,以和自己的地位与年龄不相称的激越,蓦然挺身。他举手疾呼:“黄埔学生在这里”</p>
在台上的居正,声音戛然而止。贺衷寒阴冷得意的表情,让居正意识到了事态很可能朝着难以控制的恶劣方向发展。</p>
这个城府森严的老人目光呆滞,整个人像失去牵引的木偶那样定格了一小会。而台下,会堂被这一句话搅动起来,一些蓝衣社军人也效仿贺衷寒,纷纷起身。更多的人对这个举动窃窃私语。</p>
许多人以或不屑、或似笑非笑的表情,把目光投向了贺衷寒。</p>
当日午后,宋美龄来到朝天宫,她召集在南京的所有蓝衣社干事,试图平息蓝衣社的战争叫嚣。白瑜曾谈到,宋美龄对这几十个军人,苦口婆心,反复强调不能以大军围攻的理由,这时孔祥熙与贺衷寒都在她左右。</p>
宋美龄的这番讲话,颇得到听众的好感,但贺衷寒始终一言不发。他的冷眼还压制了邓文仪等人的附和。随即,宋美龄前脚刚刚走出朝天宫,他就旁若无人地开始起草再一份文稿,这就是比联名通电更极端也更著名的《敬告民众书》。,</p>
<b></b></p>
这个公开信,先是赤luo裸地把姜瑞元当作一个死人、“烈士”,“……全党**同志与全国**同胞,誓死以求贯彻委座主张,服膺其教训,遵循其意志,发挥其精神,而与党国之叛徒绝不共戴一天于此世也……”</p>
接着他开始羞辱张学良的人格乃至身世:“就其一己平日观念之复杂,行为之放荡,生活之浪漫,习惯之堕落……不无土匪之遗传”。</p>
随着大段大段文字的行进,贺衷寒还对姜瑞元往死路上将了一军:“深知领袖只知爱护党国之自由与生命,从未尝顾及其一己之自由和生命……”。也就是说,姜瑞元如果活着回来的话,那他就是一个愧对“党国”的懦夫。</p>
他一气写了千余字,随即又遍邀南京将领在这份《敬告民众书》上签名,以恫吓西安。这一次签名的达75人。都是些原本被姜瑞元压制得政敌和游离于权力核心外围的边缘人物,炽烈的野望,在一些人的内心之中越烧越旺。</p>
对于贺衷寒而言,哪怕用全中国的气运来陪葬,也必须换取他自己实现心中野望的机会。</p>
公开信次日在海内外发表。印制它的传单,也再次通过飞机撒向西安的各个角落。同时,洛阳飞机已开始轰炸奉军,战争的恐慌前所未有地笼罩着西安。</p>
没有多少人注意到,此次签名的75人中,悄悄地少了两个显赫的名字。那就是康泽和戴笠。而两次签名中,都没有蓝衣社首任书记腾杰的名字。</p>
《敬告民众书》发表前后的一两天内,朝天宫“全体动员”,“发动舆论”,全国性的“赴难讨逆”浪潮,像狂风暴雨一般地席卷起来。</p>
1月14日,武汉戒严,干国勋掩耳盗铃地发动了无数“民众团体”集会请愿,要求即刻讨伐西安。十余个复兴社小组组成“救国赴难团”,决定自费前往西安,一时从者如云。规模之大导致了当日火车站秩序混乱,快车晚点达三个多小时。</p>
同日,刘咏尧抵达福州,宣介溪抵达芜湖,刘健群在广州活动,任觉五在成都活动,一个个集会、一封封电报,在他们的策动下都变成了民众呼吁“讨伐”的声音。</p>
以芜湖为例,芜湖当时公私学校仅8所,师生数千人,但14日几千人全部参加集会,在朔风烈烈中集合芜中操场,开联合会议达小时之久。一致要求南京出兵夷平西安叛军。</p>
16日,就是《敬告民众书》发表的次日,民国历史上最大的请愿浪潮在南京卷起。这一天,500余名下级军官通电“讨伐”,海军“全体官兵”通电讨伐,南京体育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回教公会通电讨伐,南京17家报社、杂志社通电……</p>
南京数万童子军组织了“讨逆服务团”,党国的教育机器被全面启动,从这个被蓝衣社控制得最深的组织开始,成千上万的机关、团体、学校,号称百万之众,一同筹备南京“讨张靖难大会”。</p>
风潮在短短的一天里,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聚集在丁家桥的大人物。这些大人物或别有用心,或难得糊涂,他们在当晚的会议上,纷纷以民意代表自居,认为和谈是逆流,南京应毫不手软,夷平西安连同姜瑞元也在所不惜</p>
这一天午后,丁家桥单方面地撕毁了对宋美龄的许诺。他们推选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并命令已挺进至华阴县的桂永清教导总队,担任陇海线的正面攻击军,胡宗南一部、关麟征全师协同作战,三面夹击西安。</p>
“讨伐”短暂地成为主流了。同时,贺衷寒利用他兼任的新闻检查总局局长身份,严令各检查单位,从17日起,不许任何报刊鼓吹和解。违者可以“异党疑犯”名义,逮捕入狱。</p>
除了孤独的宋美龄和她的内亲外戚,南京听不到任何“和谈”论调了。这些讨伐浪潮的策动者之所以可以如此行事,还是赤化狂热体制天然的权力弊端。力行社之主张武力讨乱,其组织能动员实际的武力、舆论和群众,是其主张之后盾。”,</p>
<b></b></p>
也是这一夜,贺衷寒炮制、导演的讨伐大戏,在南京炮标礼堂达到了顶峰。</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