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一场惨胜(2 / 2)
王左桂环视左右,都死了!
他的丞相、宰相,还有国师、上公,一个都没留。
低头看自己,貌似还活着。
那个他一直盼着见到的洪承畴亮相了,指着王左桂说:“给本抚绑上,严加审讯!
然后,洪承畴转身走了。
王左桂愣了片刻,然后破口大骂:“无耻小人!你杀降!不得好死!残杀已经投降的人,这种勾当你也能做得出?
王左桂还没死,因为他还有价值。
洪承畴想从他嘴里撬出点什么,还想把他押解到京城,找皇帝请赏。
文华殿里的公孙剑生气了,他气的不是黄立极的儿子杀人,而是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疏,集体指责这位内阁首辅,要求他立即下台滚蛋。
什么是墙倒众人推?什么是破鼓万人捶?
公孙剑喊来了内阁的李国普、文震盂等人,还有都督府的孙承宗、吏部尚书王永光,当着这几位有可能的接替人选,公孙剑说出自己恼怒的原因。
他指着一堆奏疏,言道:“这里面的人,平时见了黄阁老毕恭毕敬,有两个还想和他攀儿女亲家,甚至有人是他的学生。不过是看到风向变了,黄阁老要出事,跟在后面起哄,生怕落在别人后面。”
李国普是个直率的人,坦言道:“众人都在猜测圣意,感觉黄阁老要被赶走,于是为陛下造势。”
文震盂性格也够抒的,鄙夷道:“这些人还是不了解陛下,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
反倒是孙承宗圆滑一些,并没有轻易表态。
公孙剑在首辅人选中划掉孙承宗,正是因为这份不够透明。
按照大周两百年的传统,首辅几乎都是阴险的“老狐狸”,其中尤其以严嵩、徐阶、古居正等人为最,
小承宗是距离他们很近的人,一旦上任有能力掌控朝局。
但是,极少有人知道,自从公孙剑登基上台,他对内阁的定位已经发生不小的变化。
第一,黄立极之所以表现平庸,与公孙剑过于宽松的要求有关,皇帝没打算让内阁太出彩。
其次,有一个所有官员都看到的现象,内阁成员不再兼任各部尚书,这是最近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公孙剑为了他们的品级,毫不吝惜太保、太师之类的加官,却不让他们兼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六部、都察院、都督府的任何实权官衔。
根源在于皇帝要将决策与执行严格区分,内阁是辅助皇帝的决策机构,如果还能掌管六部,意味着他们什么都能干。
让决策的人专门决策,让六部负责具体执行,相当于权力的分化,内阁彻底退到后台决策的位置,而且是辅助皇帝。
如此说来,在大周朝的权力体系里,内阁的重要性在降低。
有一个已经发生的例子,钱龙锡以前在内阁,他只是帮着皇帝思考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现在去了南京主持事务,承担整个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的权力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这个例子同样适用于现在,公孙剑环顾左右。大周的军队建设才刚刚开始,孙承宗哪怕适合做首辅,也不能离开现在的位置。吏部尚书王永光掌管官员队伍建设,平日的朝政会议上便是与内阁成员并列,估计没兴趣因为入阁丢掉现在的岗位。
那么,公孙剑会选择谁昵?
李国普,还是文震盂?
都是直性子,前者火爆,惹恼了会动手。后者书生意气,同样仗义执言,却容易记仇。
公孙剑在这样的二选一里,为难的是选择谁,而不是对他们不满意。
这是因为内阁发生的第三点变化,公孙剑以前需要一个人左右逢源,能帮着平衡各方关系,能让皇帝舒舒服服待着。
现在不同了,公孙剑不怕问题出现。
在他的理解里,发现错误的事情,远比一如既往的正确更重要。
一个数字错了,可以追究错误的原因,当你找到根源,发现不是笔误的时候,那便是迎来收获的时刻。要么是你的流程设计有问题,要么是你的制度看起来道貌岸然实则无法执行,要么是没有严格遵照操作规
范。
总之,公孙剑乐于看到图穷匕见,而不是隐忍不发。
拿驿站的事情来说,如果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内阁首辅帮你全平了,再也没有人告状。可问题依旧存在,还不如像现在这样,驿站存在蝇营狗苟的烂事全抖搂出来,公孙剑派李自成照单抓药,全国统一财政拨付,官府增加差旅费报销的项目,所有人都不得免费,实行驿丞的承包责任制,拓宽官方及民间的营业项目,提出针对驿卒的多项鼓励措施,加强驿站在地方上的管辖能力……
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可能会遇到障碍,甚至会有反弹,但至少在论证后确定方向是对的,将来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深远的。
站在这个角度出发,公孙剑需要的内阁首辅不再是“老狐狸”。如果换成嫉恶如仇的李国普,或者善恶分明的文震盂,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换成谁还没下定决心,但公孙剑恼怒朝臣对黄立极落井下石的做法。
这是一种特别不好的官场风气,黄立极的儿子涉嫌犯罪,自然有顺天府查处,治罪还是给他清白自有司法程序。案子还没审完,你们就以此攻击黄立极,明显有些欺负人。
公孙剑问吏部尚书王永光,“朕这么说对吗?”
王永光答道:“陛下所言极是,黄阁老的小公子是否犯罪,顺天府还在查证之中,他现在并非罪犯。”公孙剑将那一摞奏疏摔在桌子上,“仔细看,凡是以此攻击黄阁老的,罚俸三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