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接风(1 / 2)

加入书签

 秦林这时候却是有些犹豫了。

如今还有两个多月便是大梁的年节,也是齐太后他们夺权的日子。

对于李丰年他们来说,尽管他们并不需要跟着齐太后他们一起动手,但在最近这段时间里,所有的准备和安排也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

因此,对于秦林来说,自然是不想在这个时候离开山西前去京城。

可是,年书君的话也不无道理。

身为武将,他当然知道枢密院的做事习惯。

尽管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

可是,如今枢密院的官员都已经到眼前了,而且这件事也的的确确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年书君的要求最多也只是严格了一些,但按照枢密院的规制来说,也算是合情合理。

而且,向士恩也在向自己使眼色。

刚才向士恩可是在替自己说话。

秦林远离京城多年,对于枢密院的官员自然是远不及向士恩这些直隶绿营的将军。

所以,向士恩的眼色在秦林看来,是在提醒自己这位年大人脾气不好,不好再顶撞。

可是,多年的绿营生活,让秦林产生了一丝警觉。

他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却又不知道危险的来源。

若是在山西,秦林自然不会担心。

可是一旦离开山西,很多事情就不是自己和燕王能控制的了。

这时候秦林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的那些亲随。

这二十人是自己在军中最信任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问题。

他可以确定,若是自己有什么危险,这二十人一定会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

而此刻因为自己的迟疑,对面的年书君脸色已经愈发的阴沉。

因此,秦林最终还是答应了年书君的要求。

只见他唤来了其中一个亲随,吩咐了几句之后便朝着年书君说道:“大人请!”

年书君这才微微点了点头,随后又好意提醒了几句,说是这河北不同于其他地方,乃是京城所在。

所以周边各省哪怕只是追凶缉盗,也要尽量避免往河北的方向驱赶。

他还向秦林和向士恩举了一个例子,说是在前朝的时候,有一年,山东的官员在驱赶海寇的时候,一部分海寇逃往了河北。

因为大部分海寇要么被杀,要么被抓,流窜到河北的海寇总共只有不到十个人。

所以,山东的官员并没有放在心上,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河北的衙门,更没有将此事上奏朝廷。

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海寇在进入河北之后,立刻隐匿了行藏。

巧的是,那个时候有一个皇子奉命去为一个亲王贺寿。

在回京的途中,那个皇子说是要体察民情,所以沿途一直都是“微服私访”。

进入河北之后,碰巧遇到了那几个海寇。

皇子虽然身着便服,但也难掩其贵气。

那几个海寇见了,立刻动起了心思。

其实,这个皇子的身边原本有数百官兵以及八个大内侍卫随行。

可是为了掩人耳目,他只带了两个在身边,剩下的要么是留在了城外,要么是隔了至少在百步开外。

这便给了那几个海寇可乘之机。

在一番偷袭之下,尽管那两个侍卫武功高强,而且百步之外的那几个侍卫也发现了情况不对,立刻赶了过来。

尽管那几个海寇最终都被抓了起来,但那个皇子还是伤重不治。

经过审问,得知那些海寇是从山东被赶到了河北,当时的皇帝大怒,杀了不少官员。

就连山东巡抚也被连降数级。

对于此事,秦林和向士恩倒是也有所耳闻。

尽管如今的皇上年幼,尚无皇子,但在河北还是有不少皇亲国戚,若是真的出了什么事,他们必定也会受到责罚。

因此,尽管秦林心里很清楚,自己之前说的流寇其实不过是一个借口,但他也不再认为年书君和向士恩是在小题大做了。

从这里到京城,若是加快些速度的话,两天左右应该就能到京城了。

年书君告诉秦林,昨天晚上向士恩便用八百里急报将此事传回了枢密院。

枢密院立刻派自己来这里核查。

年书君不敢耽搁,这一路上同样是换马不换人,所以才能在不到傍晚的时候就赶到了这里。

但这次人有点多,除了秦林和他的那十九个手下之外,还有向士恩跟他的几十个手下。

驿站肯定没有那么多换乘的马,所以途中还是得休息数次。

秦林听了之后也有些吃惊。

因为从这里到京城有将近六百里。

想要在一天赶六百里、八百里,需要经验丰富的驿卒,就算是一些武将,也未必有这样的体力。

或许是感受到了秦林诧异的目光,年书君又告诉秦林,自己也是武将出身,不久之前收复新疆和西藏,自己曾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秦林这时候也想起来了,之前枢密院派去前线的枢密院官员,正是眼前的这位年大人。

在秦林的眼里,枢密院的官员大多只会纸上谈兵、玩弄权柄,这位年大人似乎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这也让他对年书君有了一丝改观。

一旁的向士恩也告诉秦林,年大人当年曾是伊犁将军麾下,后来是枢密使杜大人费了不少口舌,才将他调到了枢密院。

秦林这时候已经彻底收起了小觑之意。

到了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他们一行已经来到了保定府。

算起来,已经赶了一半路程了。

期间,他们总共只休息了两次,每次不过一炷香的时间。

经过驿站的时候,他们也是分批换马。

纵是如此,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疲态。

年书君见状,便吩咐下去休息两个时辰。

秦林也算是看出来了,这年书君的确有些真本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