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范希的荣耀(1 / 2)

加入书签

 一个球员在球场的表现好坏与否,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技战术能力,乃至于对机会的把控能力。

还有一种叫状态的东西……这个东西很玄乎。

有时候,就是怎么打,怎么有。有时候,就是怎么投怎么没有。

而‘状态’组成的成分非常复杂。有可能是因为强迫症起床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袜子没有摆在同一水平线,有可能是妻子与你的训练师有染,让你心情大乱,也有可能是你今天情绪没来由的低沉……。

博迪洛加现在就遇到这种情况。

他的情绪在范希跨过他头顶之后跌倒谷底,他陷入到从未有过的自怨自艾。他从来没有丢失过自己的信心,但是现在…在他信誓旦旦宣称要将范希打成渣子但实际上却被范希羞辱到无法形容之后,巨大的挫败感席卷了他的全部灵魂和身体。

他有点像是个行尸走肉。

他的凯撒教练双手紧握着他的肩膀使劲摇晃:你要振作起来啊。

但是,他没有反应。他能听见主教练的声音,能感受到他的情绪,但唯独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头顶的大屏幕还在回放刚才的那一幕,范希从他头顶跨越,用一个惨无人道的暴扣完成这次奥运篮球史上最华丽的镜头。

每当它重播一遍(www.biquwu.cn),现在总会发出无法抑制的吼叫欢呼。

实际上,不仅仅是现场。

全世界!

即便是在南斯拉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杰克范的实力远高于博迪洛加,他不仅比博迪洛加帅,比博迪洛加年轻,比博迪洛加深受女性欢迎,还比博迪洛加更会打篮球。

大洋彼岸。

央视的主持人早就在那儿咆哮:黄种人也能飞!黄种人也能飞!黄种人也能飞!

对于娱乐活动贫乏的国内,范希这个完美的动作点燃无数国人的民族自信,以及对篮球最真挚的热情。

范希就此成为篮球的符号,也成为中国人的一个符号。

博迪洛加赛前对范希的嘲讽、挑衅、打压都成为成就范希的佐料。如果赛前博迪洛加什么都不说,这就是一个神奇的扣篮。

而他赛前说了那些愚蠢的话,这个扣篮就有引申意义,就是一个传奇的扣篮。

范希得感谢博迪洛加。

博迪洛加用他自己的名誉为范希的传奇故事添砖加瓦,同时也让范希取得更加的知名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回报。

德尔菲娜已经笑开了花。

在范希跨越博迪洛加的那一刻,她知道…今年夏天将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小杰克将凭借着奥运会的表现迅速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巨星。

他将迈克尔乔丹分享‘篮球符号’。

做到魔术师约翰逊、拉里伯德这些超级巨星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的事情。

尽管范希在NBA的成就以及个人实力还远不如他们。

但是,机遇实在太重要了。

谁让大鸟和魔术师没有遇到他们的欧(www.vkzw.com)洲之王呢?

嘀!

哨声响起,比赛继续。

尽管欧(www.vkzw.com)洲凯撒妄图用一次暂停缓解一下中国队疯狂的士气。但是…没有什么用。

当范希用一个前所未有的震撼跨越扣篮飞跃南斯拉夫的队长,中国队的士气怎么可能不顶到极致?

而实际上,欧(www.vkzw.com)洲凯撒另外一个想法也没有实现。

即便他不断的摇晃博迪洛加的肩膀,不断的给他加油鼓励,但依然没有改变他进入浑浑噩噩状态的现实。

他至少在今晚出不来了。

南斯拉夫缺少博迪洛加后,终究是大打折扣。

而中国队这边却是三军用命,勇往直前。

龚大帅上场之后,甚至持球直接冲入油漆区,他要效仿范希暴扣,跟打了鸡血似的,而且居然他还完成了暴扣。

经过范希的连续轰炸之后,南斯拉夫禁区多少有些惊弓之鸟,在他们眼里黄种人都长得差不多……于是乎,龚大帅那种货色都能扣?我中国乔丹不行?

胡伟东也杀进去来了一个劈扣。

中国队越打越有自信,越打越放得开。

就好像是一个进入顺风局的赌徒,怎么押注都有。

各种高难度投篮命中南斯拉夫的篮筐。

相比之下,南斯拉夫这边畏畏缩缩…方寸大乱,博迪洛加的抑郁传染给他的队友,导致全队上下集体emo,最终积重难返。

比赛逐渐的失去悬念。

最终,终场哨声响起。

98:82。

中国队以兵不血刃的姿态干掉原本没有任何机会击败的对手。

这场比赛注定载入史册,因为范希完成的精彩扣篮足以进入任何一届扣篮大赛,并且争夺冠军。

尤其是那个跨越博迪洛加的暴扣,被认为是范希对欧(www.vkzw.com)洲之王残暴虐杀的缩影。

博迪洛加在比赛还没结束之前就灰溜溜的跑回更衣室。

他需要一个心理医生。

如果他无法从医生那儿吸取到足够的力量,道心损坏的他很有可能会实力大跌,甚至于从篮球世界逐渐消失。

范希展现他的宅心仁厚。

他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媒体的采访,他没有过度渲染与博迪洛加的恩怨情仇,更没有将他往死里踩,将他踩进泥泞里永世不得翻身。

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博迪洛加赛前挑衅他的行为时。

范希平和的回答:“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些什么,隐隐约约是有听说过一些内容。但也许,他只是为了更好的激励他自己吧。希望他能从这场比赛中吸取一些经验,他会有光明的未来。”

很有黄飞鸿的气质。

对于熟悉中国功夫电影的美国记者来说,他们太熟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