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和氏璧传国(2 / 2)

加入书签

我从小就总在家里翻找各种玉石相关的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我找到一本玉经,大喜过望,大概10岁的时候每天都偷偷拿出来读,很多地方看不懂,但是中国玉石发展历程和玉石工匠的传承顺序是基本弄清楚了。

当时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玉就是“和氏璧”。

据古代记载,在2700多年前的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卞和,他发现了一块玉璞,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看,玉工说是石头,厉王以为卞和骗他,下令砍断他的左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此玉璞,受到相同的待遇,又被砍断右脚。

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腿走不了,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知道后,这才玉工剖开玉璞,结果得到一块极好的的美玉,这块玉就被命名为“和氏之壁”。

到战国后期,和氏壁被赵国的赵惠文王得到。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王送了一封信,说愿意用15座城市换这块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不敢不同意,于是派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到秦国去。由玉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使存心欺骗的秦王无可奈何,最后完璧归赵。

由于这个故事中说秦王要用15座城市交换和氏璧,这产生了我国常用的成语“价值连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和氏壁到了秦国,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形似虫鸟鱼龙的篆字书法,写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在和氏璧上,制成了传国玉玺。汉灭秦时,玉玺落人汉高祖刘邦手中,成为汉朝皇帝历代相传的玉玺。

其后,从汉末三国直至晋代、隋、唐的近1000年间,凡是想当皇帝的,都千方百计想弄到这个传国玉玺。因此,它辗转流落,频繁地更换主人。

一直到公元936年后唐末帝在亡国时携此玺自焚,这个宝贝终于失传了。后来虽又有人多次说发现了传国玉玺,并将它献给当时的皇帝,由于失踪的年头太长了,伪造这个传国玉玺的太多,真假难分,因此后来的皇帝都不用别人献来的所谓“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对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毋庸多言,至今想起和氏璧的故事都热血沸腾,内心深处总是藏着一个幻象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我要亲手重新发掘找到那块和氏璧。

回到现实再次推敲玉石历史,我国玉器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并且遍布于我国辽河、黄河、长江等流域。

这可从辽河流域的辽宁查海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黄河流域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长江流域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等出土的玉器得到充分的证明。这些文化遗址距今都超过5000年,甚至8000年的历史,如查海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玉斧、玉刀、玉戈、玉钺、玉铲等玉工具和玉器械,有玉琮、玉璧、玉璜、玉环等玉礼器和玉饰品。此外,还有以动物为造型的玉雕件。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特征在于朴实无华,平素古朴。由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年代久远,在文化遗址发掘之前,它们长期深受地下环境中溶液的渗入作用而产生较后来玉器更为严重的沁色,从而影响和改变原玉的本色。

夏商周三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瓦解而进入奴隶制的阶级社会。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铁制工具的发明至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使用,我国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时期,玉璧、玉琮等如同一些青铜器不仅作为祭天祀地的礼器使用,玉器还成为统治者财富的象征和身份等级、权力的标志。如玉圭中的镇圭、桓圭、信圭和躬圭分别为王、公、侯、伯所执,有着严格的规定。

从现今所发现的玉器来看,属于夏代的玉器不多,且难以断定。学术界向有“三代不断夏”的说法。

到了商代,由于青铜器工艺的兴盛,带动了一系列文化制作工艺的发展,其中包括玉雕工艺。这从河南殷墟文化遗址中发掘大量玉器得到证明。仅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就有700多件。

商代玉器的纹饰往往仿青铜器的几何形饰,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为基本要素,构成弦纹、云纹、雷纹、涡纹、兽面纹等纹饰为特征,并常刻有“臣”字眼,是鉴定商代玉器的一个明显标志。

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许多是商代玉器的罕见佳品,如玉蟠龙,它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玉龙,后者虽然生动,毕竟仅是身首的简单造型,而商代的玉蟠龙则发展到有角、脊、爪和鳞,渐趋于现代所传说的龙的形状;又如玉鹅、玉熊等动物玉雕的造型生动逼真。

龙,玉龙,我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件神物,我有预感这一次牛河梁之行我一定会发现与众不同的玉器神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