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夏小正(2 / 2)

加入书签

先秦文献中屡见不鲜的关于大火纪时的记载,早就引起文史学者和天文史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其中,庞朴先生的“火历”三考论之尤为详备。庞朴先生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推断,大火纪时习俗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前后,其时,春分点在与大火星相对的参宿。

因此,当方春东作的仲春时节,日躔参宿,黄昏日落之后,大火星即从东方地平线升起,而当秋冬之交农事结束之时,日躔心宿,黄昏日落之同时,大火星也同时隐于西方地平线。

大火星明亮璀璨,众所共瞻,其周天运行与农时周期相始终,因此,先民们自然而然就用它作为农耕开始的标志。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炎帝、神农,就是上古火耕生产方式的反映,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中论云“遂燧人察辰心而出火。”即谓依据大火的出没而决定火耕的时令。大火之得名,也正缘乎此,以其为火耕起迄之标志,故名之为“大火”。

迄止战国,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早已被先进的牛耕所取代,因为岁差的缘故,大火见伏的时节也早已与农耕周期的起讫相错互,但随时令而用火的改火制度却相沿成习,演变为一种单纯的岁时礼俗,周礼夏官云“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内火,民亦如之。”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焚也。”后世的寒食禁火习俗就是春天改火礼俗的遗风。

在中国传统天文学的二十八宿系统中,大火与角、亢、氐、房、尾、箕共同组成了东方苍龙星象。这些星宿大多由几颗一、二等的亮星组成,在上古时代,每到春天的黄昏,这些光华璀璨的明星即从东方天际升起,自仲春至初夏,先是角宿,然后依次是亢、氐、房、心、尾,逶迤上升,横亘于东南方的夜空,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巨龙,即四象中的东方苍龙星象。

上古时代,因为大火星的初升和伏没正好对应于一个农时周期,大火昏见于东北,则方春东作,大火昏伏西北,则场功已毕,大火与农时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肯定很早就引起先民的,被用作观象授时的依据。

斗转星移,岁月推移,由于岁差的缘故,相对于农时,大火升起的越来越晚,逐渐与农时周期错开,先民们也自然移目他顾,开始在大火之前升起的房宿。古人将可以用为农时标志的天象称为大辰,所谓“辰,时也。”尔雅释天既谓“大火谓之大辰。”又谓“大辰,房、心、尾也。”

可见,除了大火曾被用作示民早晚的大辰外,与之相邻的房、心也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视为大辰。随着时间的流逝,苍龙诸宿依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对象,连绵蜿蜒的苍龙,亦因此逐渐首尾全具,作为一个整体星象,成为人们观象授时的依据。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古名二十八宿。但二十八星宿这说法不仅在是在中国存在,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可以说,二十八星宿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但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与二十八星宿的相关文物是发现于东周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

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墓,是我国考古史上考古挖掘最重要的古墓之一,出土的文物多达2万多件,是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很多人应该只知道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8件国宝级文物,然而这8件国宝级文物在曾侯乙墓出土的2万多件文物中占有的比例是非常小的,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

除了这8件国宝级文物之外,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非常多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件名为“二十八宿图衣箱”。顾名思义衣箱就是当衣服的柜子,科技落后的战国时期古人用的衣箱都是木头做的。

而曾侯乙墓所在地的湖北在,湖北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曾国一带,也就是说这件文物是“木器漆”,目前考古发现的木器漆仅出土自楚文化一带,特别是在两湖地带;所以曾侯乙墓能出土一大批木漆文物也理所当然。

因为木器漆上面有“二十八星宿”的图案,考古家便将其命名为“二十八宿图衣箱”。根据在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的这件文物,发现文物由盖、器身组成,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漆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等文字及其它花纹。盖面正中朱书一篆文的大“斗”字。这可以得知,文物上描绘了二十八星宿围绕这北斗星转。

这件文物的出土直接改写了中国的天文史,因为这件衣箱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还改写中国天文史的一点是,我国之前考古发现的二十八星宿图案以及流传下来的史书、古籍中记载的二十八星宿都是围绕着北斗星顺时针转的,而曾侯乙墓发现的这是逆时针转的,且没出现朱雀和龟蛇。

还有考古家表示这件文物上的图案不仅仅是二十八星宿,而是宇宙模型。这是因为考古家经过仔细的文物鉴定以及研究,发现这个绘有星象图的漆箱除了二十八星宿之外还发现以盖面为天穹、四个侧面为天边,箱底为大地的一个宇宙完整的模型。

甚至有的考古学家表示“这是宇宙模型”,而在我看来这跟龙星记时依然有着隐秘关联。

首先与易,龙关联。

易所谓龙,自易传之后,历来就仅仅被理解为君子人格的象征,而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升降变化,也仅仅被理解为象征君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修养功夫。

其实,爻辞之所谓“龙”,本义全谓天上的苍龙星象,而“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云云,说的无非是苍龙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运动初九“潜龙勿用”,冬天黄昏时苍龙隐没不见,不可见故不可用为纪时标志;九二“见龙在田”,春分黄昏时龙角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俗谚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即由此而来。

九四“或跃在渊”,黄昏时苍龙整体正从东南方腾跃而上;九五“飞龙在天”,仲夏时节,黄昏时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夏小正所谓五月“初昏大火中”、尧典所谓“日永星火,以正仲春”是也;上九“亢龙有悔”,六月末,夏秋之交,黄昏时苍龙西行并掉头下行,豳风七月所谓“七月流火”是也。

用九“群龙无首”,秋分之后,黄昏时苍龙之首的角宿隐于西方,夏小正所谓九月“内火”是也。总之,乾卦对六龙形态和方位的记载,与苍龙星象的周天运动规律和先秦典籍中关于苍龙星象的记载若合符节,其谓苍龙星象可谓勿庸置疑。

乾卦彖传“六龙”亦即苍龙,具体地讲,是构成苍龙宿的角、亢、氐、房、心、尾六宿。二十八宿系统中的东方苍龙现在包括七个星宿,除上述六宿之外,尚有尾宿后的箕宿,但自角至尾的六宿之名,皆取义于其在龙体上的部位,唯独箕宿之名义,与龙体无涉。尾宿之名,表明苍龙之体至此完足,其后的箕宿已非龙体的组成部分,将箕宿附骥于龙星之象,当为后人的画蛇添足。

也就是说,龙宿最初必定只有六宿,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云“箕星,一名风星,月宿之,必大风。尾者,苍龙之末也,直寅,主八风之始。”以尾为苍龙之末,不数箕,可见石氏星经苍龙宿只包括从角到尾的六宿,故乾卦谓之“六龙”。明乎此,则知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云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