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中俄密约(2 / 2)
在彼得堡,李鸿章晋见了沙皇。他向沙皇献上了光绪皇帝地礼物。加冕典礼的那天,他在莫斯科看到了他从来没见过地宏大场面,五十万人聚集在一起,乐队由五千人组成。各国来宾更是显赫,听说法国为了庆祝沙皇加冕,巴黎市全天休息,军营放假,罪犯赦免。在这个世界上,俄国是最强大的,李鸿章对此深信不疑。
李鸿章此行的最大目的不是给沙皇庆祝什么加冕典礼,而是要签订一个联合抵制日本的《中俄密约》。
这个条约中的两个基本点是:一、中俄两国针对日本的军事威胁,结成互相援助的军事联盟;二、俄国在帝国东北地区铺设铁路并和俄国横穿西伯利亚的远东铁路接轨。
沙皇在接见李鸿章的时候表示,俄国的土地太大,地广人稀,根本对领土没有什么野心,在东北修筑铁路只是为了将来一但要和日本开战,调兵方便。而且修筑铁路是两国受益的事情,钱却由俄国一方来出,并且章程由大清朝廷定,李鸿章想来想去,也觉得这个条约有便宜。俄国人对他的礼遇让李鸿章心里很是舒服,比起大清朝廷,俄国人对他的态度好了一百倍。而且更重要的是,大清自打道光年间,条约签的多了,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哪里签过这样的东西,钱由别人出,章程自己定,简直是太合算了。李鸿章对俄国人的“慷慨”更是大有好感,他觉得这样的条约不签,简直是对不起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的祖师爷。
但是李鸿章毕竟是老江湖,不是几句好话就能被忽悠晕的主,他总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头,毕竟大清这些年和洋人办交涉就没占过便宜,突然天上掉个馅饼,总觉得里面是不是包着砒霜。李鸿章虽然没有什么路权的意识,但是也觉得毕竟俄国势大。他巴巴的修条铁路,将来万一翻脸,把铁路附近派上兵,那不就成了不是租界的租界了吗?所以,李鸿章要求,不能由俄国政府出钱,只能是民间出资。把政府行为改成了商业行为。不承想,俄国立刻就同意了,改命“俄华银行”承办,那一刻,李鸿章都觉得自己太不君子了,拿别人的好心当了驴肝肺。
离开俄国。李鸿章开始了对法国、英国、美国地访问,一路上,西方列强对他的礼遇几乎是无以复加,让他有些飘飘然了。而且他在英国还办了一件让他暗自窃笑的事情,常胜军司令戈登的遗孀送给李鸿章一只名贵的小狗,李中堂直接就吩咐厨房给宰了,炖了盅狗肉煲进补。然后还回了封信:“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于饮食不能多进,所赏珍味,咸欣得沾奇珍,朵颐有幸。”
戈登的老婆知道他把小狗给吃了,弄的哭笑不得。李鸿章倒是得意非凡,总算出了口当年在苏州地恶气。这个戈登,一个傻洋人,老子杀几个长毛俘虏算什么?他还来劲了,居然拿着手枪要杀我!回头还傻乎乎的给英国驻上海军方打了报告。要求逮捕老子,以灭绝信义的罪名撤职查办,并把苏州交还给太平军!弄的李鸿章当年差点就被罢官革职。几十年后,终于吃了你们家的狗,算是多少出了口气。
李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对日本更是有了底气。小日本欺负一个中国还行,碰是俄国这样的庞然大物。还不是要吓地哆嗦?
结束美国的访问之后,李鸿章搭乘美国火轮船回国。到达日本横滨的时候需要换船--他当年离开马关的时候就曾说发过终身不履日地的誓言,再说现在有了俄国撑腰,让他痛恨起日本人来更有底气了。换船必须先上码头,李鸿章那股子倔强劲发了,说什么也不能破了誓言,他老人家无论如何也不上岸。侍从们无奈,只能在美轮和开到日本接他的盛宣怀的招商局轮船广利号之间搭了一块跳板,冒着掉到海里地危险扶着他换上船去。
李鸿章回到国内,迫不及待地向慈禧、光绪两宫交旨,把和俄国签订的协议内容原原本本的讲给他们听,并笑道:“有此条约,可保大清二十年之平安!”
结果李鸿章空欢喜一场,列强对这个条约一致发对,国内也是反对声一片,他李鸿章这个老汉奸能签什么条约?还不又是去卖国了!
山东巡抚李秉衡和河南巡抚刘树棠先后上奏,揭露俄国人谋我大局的阴谋,其中以李秉衡的言辞最为激烈且击中要害。他认为列强的本质是在帝国领土上尽力扩张势力范围,而俄国要在帝国土地上修建铁路,野心在于把势力渗透到帝国的东三省,各国如果效仿俄国,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下弄的李鸿章大没意思,辛苦了半天,最后条约还是没被朝廷批准。
庄虎臣对这些情况了解的越清楚,对李鸿章地亲俄态度就越理解,但是也就更忧虑,俄国对中国的威胁太大了!可是每次和李鸿章说,他都笑自己幼稚,日本为了甲午年对大清下手,什么关税、外交都交给了西洋人,换来了列强的默许,结果去年,日本不是还把关税自主的权力收了回来了吗?只要是国家有了实力,什么条约,还不是废纸?眼下日本近在肘腋,心腹大患,俄国虽然和大清接壤,但是毕竟它是传统的欧洲国家,远东不是重点。最后李鸿章就是一句老话:“纷卿啊,两害相劝,取其轻吧!”
庄虎臣不能不说他考虑地不对,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如果胜利了一切自然都好说,即使在当时签订了《中俄密约》也不说完全是错,俄国是有很强地野心,但是毕竟如果没有庚子之变,他还不敢贸然出兵东北,现在如果签订这个条约,俄国可是已经在东北屯兵十七万了啊!
不能让俄国人得逞!庄虎臣暗自下了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