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三章 徐卫前途(2 / 2)

加入书签

据传,先有意的是姚平仲。虽然这厮在此次抗金作战中没立下殊勋,但赵桓对他高看一眼,擢升“承宣使。”可视为“预备节度使。”战事结束后,姚希晏郁闷得不行,手里有精兵强将时,他听信小人之言,没能建功。等徐家兄弟抽走了常捷精锐,他带着一帮河北烂部队围滑州想要建功时,又无力回天。现在常捷军重新建军,正是个机会。

其次,因攻辽大败而遭贬的刘延庆,因为其子刘光世率西军入京勤王之功,如今官复原职,为马军副都指挥使,也有意执掌常捷军。

可让这两家意外的是,朝中说得上话的重臣,居然大多推荐徐九。建议将徐九擢升为殿前都虞侯,统率常捷军,以拱卫京畿。又说徐九性忠勇,每临大事沉着冷静,敢为人不敢之事。官家身边,需要这样的年轻干才。

赵桓大喜。正中下怀,于是便想命有司下达任命。可就在这个时候,却有人跳出来唱反调。而这个人,居然是徐卫的亲叔叔,枢相徐绍!

这日,为表彰抗金有功之臣,皇帝带领着文武官员前往玉津园射猎。姚平仲、刘光世、何蓟、张伯奋、张仲熊等一班年轻武臣奋力卖弄,各展武艺。看得赵桓是心情大好,对左右大臣说,朝中无大将,此辈皆虎儿。他日当居帅位。

耿南仲适时说。若论虎儿,徐九紫金山一战成名。大河两岸皆称“紫金虎。”何不命徐九露一手?赵桓从其言,便命徐卫出射。

哪知徐卫却推说不擅骑射,惹得耿南仲大怒。指责他有欺君之意。赵桓却不放在心上,丝毫不加勉强。

射猎中途。官家骑御马,领三五内侍,只命徐绍陪同,在玉、津园中游玩,远离大队。

大宋由太祖皇帝陈桥兵变而立,赵家老祖宗虽是武臣出身,但自此以后历代君王皆遵守“扬文抑武”的祖宗家法。因此,出了不少满腹诗书,博学多才的天子,甚至赵估这样书画双绝的奇才。独独没有哪个皇帝是擅骑射。精武艺的。

然而,赵桓今天刷旦前来射猎,甚至身着戎装,联想到他开“详议司。”大张旗鼓讨论祖宗家法,这位新君想干什么,很令人费解。

“徐卿行至一处,景致颇为秀丽,赵桓勒住了缰绳,想是身上那副铠甲不轻。他有股浑身都不自在的劲儿。

“臣在徐绍武臣出身,骑猎对冉来说小菜一碟。

“你是徐子昂的亲叔父,没错吧?”赵桓这话就问得怪了,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七父徐彰,与徐绍是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他不是徐卫嗓股微又是什么?

徐绍应是,赵桓转过头笑望着他:“那联就不明白了,这些人入仕为官,固然是为报效国家,但封妻荫子也是目的。谁不指望自家后人有个前程?徐卫既是你亲亲侄子,爱卿何故几次三番挡他前途?”

徐绍知道。前两天官家几乎命有司下达任命,要提拔老九作殿前都虞侯。可自己力谏不可。天子这是问难来了。

其实谁不希望子侄们高官显贵?老九要是当上殿前都虞侯,早晚将成殿帅,那是何等的荣耀?可一来,老九不愿意呆在东京。二来。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业,东京不是好地方。

还有一点,恐怕老九都不会想到,甚至满朝文武现在也还没有预料到。那就是,一场风暴,即将在东京展开,“文武之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金军两次打过来,让大宋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说得直白点,那就是军队战力低下,指挥不畅,文臣统兵,贻误战机。这一点,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开刃“详议司。”讨论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园射猎,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变,或者说是变通“扬文抑武。的国策,可这谈何容易?文强武弱的书面,在大宋持续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纸诏命就能化解。官家纵然有此心,但也绝敌不过悠悠众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弹!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东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说什么。

现在仗打完了,也该飞鸟尽,良弓藏。有人已经憋着劲,准备难。要是还在这时候去触动他们的痛处,后果可想而知。

况且,咱们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挡就改道而行。纵然爱护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武臣,可当文官集团庞大的压力汇聚成洪流时。恐怕也会割爱吧?

不是夸口,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劳着实不如果将他提为殿前司长官,那么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某些执宰。会第一个拿他开刀。与其这样,不如离朝避祸!那么,哪里是好去处?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陕西!

“陛下,怒臣直言,非是臣阻挡徐卫前途。只是臣这侄儿,年纪既轻,资历又浅,如何能服众?臣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树,但唯恐欲则不达。年轻人心气高,若是一帆风顺,反而助长其骄横气焰。如此,则有违陛下初衷,也不利于他徐绍这番话虽是托辞,却说得冠冕堂皇,无可辩驳。朝廷要提拔徐卫,作为叔父,他极力阻拦,除了说他大公无私,还能说什么?

赵桓听罢,半晌无言,良久叹道:“话虽如此,然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总不能一味守旧,总得权宜变通才好。”此语,既是针对徐卫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最近的心情写照。

徐绍却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过明令,非有边功者。不得为三衙长官。陛下爱护徐卫,臣不甚感激,但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赵桓如何不记的自己亲自下的诏命?没有在边关立过战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长官。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卫是没戍过边。可人家在两次对金作战中。奋勇无前,屡立殊勋,难道还抵不上边功?

把这话说予徐绍听,可后者总能找到理由反对。后来把赵桓惹急了,不满道:“大将们回防陕西,以备两河生变。东京总要有得力干将主持军事,你说徐卫不成,那到是给联推荐个合适人选?。

徐绍想了想。回道:“姚平仲。”

赵桓先是一怔。随即笑道:“怪了,联素知姚希晏与徐子昂不合,你这徐卫之叔,怎么还推荐姚希晏?”

“陛下只是问臣谁合适,并没有问臣谁与徐卫不合。”徐绍亦笑。

赵桓闻言赞道:“枢相公正无私,当为群臣揩模

徐绍谦虚几句。赵桓愈加欣喜。一阵之后,又问道:“既然爱卿坚持,联会考虑你的提议。只是,徐卫作何安排?他的功劳是摆在那里,如不妥善安置,岂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绍听他口风松动,心中暗喜,表面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东京外,用武臣之地极多。徐卫也需历练,莫如放他个外任,打磨几年再用也不迟

赵桓微微点头。忽道:“那联授他个知州。再兼个一路兵马副总管如何?”

徐绍连连摆手:“太过太过!陛下,徐卫入仕才多久?若如此,那才真寒了忠臣之心。再则,他带兵勉强可以,行政地方毫无经验,莫坏了陛下大事才好

赵桓闻言笑道:“唉,枢相为侄避荣宠,廉则廉矣。然未必公正啊。罢了,联已有主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