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河东危急(1 / 2)
;下。徐卫邀请钱成入内稍坐,后者倒也没推托,遣散惮。随徐九进入禅房之中。见了屋内陈设简单,桌上饭菜也都是极普通的斋宴,钱成又叹一声,拱手道:“少保之逝,官家也是极为心痛,还望招讨相公节哀
徐卫神色为之一暗,但随即淡然笑道:“多承官家挂怀,钱都知有心。谢了。想都知一路劳顿,怕是没用晚饭,若不嫌弃,将就吃些如何?”
钱成一听,连连摇头道:小人何等身份?怎敢与招讨相公平坐?”他现在虽然是内侍省的都知。可赵桓这一朝,宦官的地位远不如太上皇赵估时期。跟徐卫比起来。的确差着好大一截。
“这就见外了,我不喜客套,坐坐坐。”徐卫先坐了下来,钱成听他这么说,也就不再坚持,两人相对而坐,聊了起来。起先无非是说些朝野传闻,人事变动云云。后来徐卫有意将话题往陕西方面引,钱成便谈起了李纲与何灌。
先是说到李纲上表自贬,朝廷并没有追究他战败之责,反而勉励了一番。至于何灌,也自请免职,并推荐了种师中,可官家对此议根本没有理会。这就是结交宦官的好处。他们地位不高,对于军国大事,一无言权,二没决策权,但好就好在,这些人时常陪同在皇帝身边,听得多,见得多。
“前线战事失利,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陕西两位长官争相担责,这胸襟,这气魄,委实让人钦佩啊徐卫听罢说道。
钱成见他这么说,虽然没反驳,脸上却露出不以为然的神情。徐卫看在眼里,也不去追问,提起茶壶替他倒了一杯,抱歉道:“这佛门清净地,喝不得酒,一杯清茶,权当替都知洗去一路风尘
钱成半起相谢,见徐卫好像对这话题不感兴趣,端了茶杯之后主动问道:“招讨相公就不想问问小人因何笑?”
“能说的,都知与徐卫相识多年,自然会提点。不能说的。徐某也断断不会叫都知为难,因此不问。”徐卫喝了口茶道。
“其实,也算不得甚么秘闻。朝中执宰心里都有数,就是小人今天不说,过些日子待招讨相公到了京城。两位枢密相公自然也会提起钱成笑道。顿了顿,像是在思考着如何说,片刻之后,打开了话匣子。
说的是李纲何灌两人奏本送抵禁中之后,官家专门就此事召枢密使徐绍来询问意见。
虽然不知道两人的奏本里除了自请处分还说了什么,但皇帝对徐绍说了这么一句,“宣制不和,总归有碍兵务。”钱成据此判断,李柜何灌两人中,必有一人在奏章里指责了对方,否则皇帝不会说那么一句。
徐卫听完,诧异道:“不至于吧?李宣抚与何少保可都是官家极数信任的文武大臣,他二人在陕西共事,应该是如鱼得水才对,怎会
“这个。就不好说了,反正枢密相公当时回答说,何少保久经沙场,出掌六路兵权是合适的。可后来官家又问耿相,得到的回答却是,李何二人,必舍其一。官家听后,默然不语。最近一直在为此事烦心。”钱成说道。
徐卫好一阵没说话,良久方道:“唉。这些朝堂上的事情,左右也弄不明白,也懒得去费那心思。”
“是极小人也只是随口说说。相公呢,姑且听听,哪说哪了,哈哈,吃饭吃饭钱成端起碗来。筷子伸出去,见一桌子的素菜,愣就不知道挑哪一盘好。最后估计是怕拂了徐卫面子,夹了两片黄瓜。还笑道“这个好,这个好,吃黄瓜肤色水灵。”听得徐卫大热天一身的鸡皮疙瘩。
正吃着,忽然听到外头一个声音说道:“隼职李贯请大人示下,已寻得故人,是否相见?”
徐卫放下碗筷,神色不变,对外头道:“有贵客在此,今日就不见了。”
钱成一听,赶紧起身道:“哎。怎敢误相公之事?左右天色已暗,小人自去馆驿,就不叨扰了,改日再叙。改日再叙,告辞,留步
徐卫假意挽留一番,然后才送出。李贯就站在院里,等徐卫回来之后,立即上前报道:“幸不辱命。大人交待之事,已经办妥
“是死是活?”徐卫轻声问道。
“卑职带回的是人头李贯小声回答道。说罢,对外唤了一声。便有一个精细的汉子快步入内,手里提着个包袱,交到李贯手上后。那包袱裹得极严实,李贯里三层外三层打开,没来愕及看,已经闻到一股臭味。李贯走到窗下,徐卫借着屋里的光亮,果见一颗人头,双目紧闭,嘴唇微张,面皮已经泛出紫色。在徐洪提起“徐和”这个名字时,徐卫印象还很模糊。但现在一见,正是当初贼寇勒索徐家庄时,那个胆小如鼠的保正。
徐卫一挥手,李贯赶紧裹好,又交给部下带出,这才详细禀报过程。原来。…着十几个刻悍精明的细作,路往北刺探消息。根据擦士讽法的情况,他判断徐和不过是个小人物,打听他无异于大海捞针。因这徐和是跟高孝恭的部将李成走的,他便专一打听李成所部。若遇有人盘问。便以投靠为名搪塞。
一直追到翼州衡水县,才打听到李成的部队撤退此处驻扎。因李成在河北高军中名气很大,绰号“李天王。”他大败而回,翼州之民多暗喜。李贯在翼州有个江湖上的朋友,当时已经投靠高世由,接受了伪职。李贯仍旧去拜会他,从他口中得知,此次南下大名,所带回的人中,但凡稍有名头的,都被高孝恭带往真定了。其余的。都下放在地方任职,那徐和因干过多年保正,指认徐家祖坟有功,因此在衡水县作了个押司。李贯探到这个消息。也没有急于动手,遣人监视县衙,摸清徐和动向,后将其暗杀于归家途中。李贯亲自动的手,割下人头后。连夜潜往大名。
“好!作得好!”徐卫连声赞道。
“知军,卑职还探到一个消息,李成眼下已经赶往真定,据说是高世由要借越称帝了李贯沉声道。
徐卫猛然侧:“哦?那就更好了!”
隆兴元年八月,徐卫接受诏命起复,同时扩送徐彰的灵柜前往东京。出大名府时,张所率河北招抚司文武官员前来送行,大名百姓也自齐集城外,目送军中元老离去;号哭之声,数里之外清晰可闻。当时,大名府并不太平,一些人为避兵祸,啸聚山林,落草为寇,干些剪径劫掠的勾当。但听闻徐彰灵框路过。无人敢犯,至濮阳,有贼号梁进者,带兵数千拦截。见徐彰灵柜,又得知是徐卫亲自护送。率众伏拜于道后,自行散去,可见徐彰得人心如此。
八月上旬,徐彰灵枢送抵京师。赵桓派了他的亲舅舅,殿帅王宗楚出城相迎。又于西水门徐府设灵堂。朝中大臣多去吊唁,后葬于牟驻冈,赵桓御笔亲书“勋烈常昭。”极尽哀荣。皇帝召见徐卫时,再三表达了哀悼之意,并嘱咐他继续父志。完成其父未竟之事。立不世之勋,助中兴之业。
徐彰丧事完毕之后,因陕西接连催促,徐卫启程复职。临行之前。专门到三叔徐绍府上拜会,或者说。聆听示。徐卫去陕西任职没两年,于父亲丧事中再见徐绍时。觉三叔苍老了许多,须已现花白。
“坐吧。”书房中,往日神采奕奕的徐绍显得有些疲倦。这几日虽说天气转凉,但酷暑余威仍在。可他非但穿着袍,甚至还披着一件直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