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两相相争(1 / 2)
辽帝耶律大石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在杭州行在引权多大的震动。这里头是有深层次的原因。先,在大宋君臣们的心目中,辽国已经是一个久远的记忆。他们记忆中的这个北朝辽国已经在二十年前被女真人攻灭了。
现在,虽然耶律大石重建的辽国又和大宋结成兄弟同盟,但那是徐卫一力促成的,他们印象并不深。就算是灭夏这件事,大宋君臣们也选择性地把功劳都记在徐卫身上,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其实契丹人也出了大力,尤其是后一次伐夏。
所以,大石死讯传来,杭州行在的君臣们只是按照礼节,对使节表示了哀悼。如果不是徐良一再提醒坚持,赵谨可能连应该派出宋使前往辽国致哀吊唁这件事情都忘了。
但〖中〗央的几个宰执大臣却深知此事干系重大,又尤其是徐良。联辽攻金,作为他的施政纲领之一,因大石之死,而产生了变数。徐卫的上奏说得很清楚,大石一死,他的继任者年纪太小,由其妻,太后萧塔不烟摄政,会不会完全遵照大石的路线走下去,是个未知数。而且,从萧太后一掌权就调萧翰里刺等引军归国来看,这事够呛。
综上所述,徐良怎么会不着急?
今天的中书省政事堂气氛有些怪异,各曹佐官全都小心翼翼,连走路都轻手轻脚不敢造次。大家心里都明白,最近相次相搞得不太愉快,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赵鼎徐良,按说资历上不是一个档次的,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前辈。但自徐良入朝以来,两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高度一致。比如都主张对金强硬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而且在太上皇复辟期间,两人也是立场一样,有同舟共济之谊。
但是这一次,两人产生了分歧。赵鼎要趁灭夏之后金国士气大挫出兵北伐。而且拿出了具体的方案。针对金军在中原和江淮地区兵力的变化,调荆湖和江西两个宣抚司的部队,以前城东京为目标进军,与此同时,淮西安抚司部队攻淮东以为牵制。其目的,在于收复黄河以南的国土,驱赶金军到黄河以北。
他这个意见,得到了一部分大臣的赞同其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参知政事李若水,一个是参知政事朱倬。参知政事是副宰相,中书省有几个?三个!三个里面,有两个支持支持相,就算朝臣支持的不多,这分量也轻不了。所以徐良很头疼。
徐良为什么头疼?他不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么?没错,徐六是主战派但他不是赵鼎这种激进的主战派,他认为赵鼎操之过急,距离上次折彦质北伐失败才多久?这又要开打?这不是请客吃饭,咱不说“后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方才用之”,至少得慎重吧?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点不能拿下台面来说的。赵谨登基赵鼎徐良都因为有拥立之功而得到封赏,并列宰相。赵鼎胜在资历老,名声好:徐良胜在功劳大,支持者众多,两个人是难分伯仲。
这次是否出兵北伐,是皇帝赵谨登基以后第一个大政方针。所以相次相都在这个事情上较劲,要争取这第一次大政实施的主动权。
为此两人在皇帝面前起了争执,络偏赵谨是个少主他自己没主意,所以两人越吵赵凶把不少朝臣也牵扯进来。
在徐良的办公堂里,这位次相正着牢骚。参知政事秦桧就坐在他面前,安静地听着。徐良一通狂喷,说主张立即北伐的人是贪功冒进,空谈误国,只图一时痛快,完全没有想到后果云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