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章 熊的冬天(1 / 2)

加入书签

 随着“巴黎和谈预备会议”桌子下面的悄悄话结束,俄国就陷入到一场极度危险的危机当中。中国琴岛政权在俄国熊尾巴上的一刀子造成的伤痛,不等在圣彼得堡的红色苏维埃政权感觉到痛苦,来自欧洲方面的消息,使俄国的革命委员会感觉到了危险。

这时革命委员会面临的危险,不但有来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还有与俄国接壤的波兰威胁。它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画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

这时的俄国,在内战的开始和外国武装干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前,苏维埃政府在v.i.列宁领导下,迅速平定旧俄军士官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发动的叛乱,粉碎前临时政府首脑、俄军最高统帅a.f.克伦斯基和p.n.克拉斯诺夫将军的反苏维埃叛乱,制止了驻莫吉廖夫旧俄军大本营的反革命叛乱活动。。

随后,经军先后向顿河区、乌克兰、南乌拉尔、白俄罗斯、南高加索、突厥斯坦、西伯利亚和远东派遣武装力量,镇压各地的反革命武装,消灭了一批反革命策源地,几乎在俄罗斯全国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大家知道,远东的部队兵力,已经在中国开始服他们长达30年的“侵略苦役”,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吃了亏的俄国人依然决定向中国人抛出橄榄枝,毕竟俄国人不可能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作战。。

就算是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反对,那么只消在亚洲,有一个可以使他不腹背受敌的中国,对俄罗斯来说,也是可以使其渡过危机的主要依据。

尤其,列宁知道,中国的武器制造业,随着山东工业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日作战的胜利,已经到了可以发挥巨大潜力的时候。如果加上中国现在已经拥有的,缴获自中国各地方势力的装备,那已经可以使红军在短时间之中得到大量的扩充。

列宁知道,就算是这样,红军可能依然无法抵挡装备了大量坦克、装甲车的协约国军队联合进攻。。那么他们就需要中国生产的尤其是飞机、坦克、装甲车之类的技术兵器。如果可以从中国得到大量的补充,那么俄国的胜利就有了保证。

前面说过,空军与装甲兵的换装,要看俄国人以及协约国军队肯不肯帮忙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幸好,有伊里安岛上的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自己的未来与中国人绑在一起的威廉三世,以及部分德军的存在,始终威胁着南洋附近航道。这使得欧洲人不得不选择刚刚建国,面对内优外患的俄罗斯苏维埃。

值得在这儿提一下的是,虽然俄国的官们一向都比较笨,他们的笨前面也已经论述过。。倒是库叶岛以及被中国军队占领地区的百姓们,不那么笨。

面对30年苦役和全民投票公决归化中国两条道路,他们非常明智的选择了后者,而且公开宣称是诚心诚意的归化,是哭着喊着的归化,拦都拦不住的那一种。

既然符合民意,那么就符合国际法,就理所应当受到国际的认同。既然国际认同他们不是被抢占的土地,那么俄国就依然没有偿还关于促使外立的债。

这就是1918年8月初开始的事情,到8月25日这一天,蔡锷沮丧的来到唐云扬的官坻时,一切都已经正式展开。。虽然不有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但这是将是一场与过去的战争几乎完全不同的新式战争。

那么,俄国人的能够够挺得过1918年这看来极为糟糕的一年吗?倘若他们挺不过去的话,那么对于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无论中俄两国将来的账如何去算,就暂时来说,中国、俄国都不希望对方被欧美军队打败。如果那样的话,两国随时可能陷入到欧洲干涉军的两面加攻之中。所以,一个的存在使另一个可以得到准备时段。

等唐云扬告诉蔡锷整个局势的时候,蔡锷听得是心寒手冷。

此刻“中华国防军”的陆军部队,就算连上新兵营与广东的部队,不过仅仅只有两个坦克师、两个重装师、七个轻装师,另外就是空中突击师及海军陆战队的两个师。。整支部队不超过50万人,甚至比起俄国的62.5万人来说,还要差十几万。

真不敢相像,倘若这时的中国再来一次“八国联军”式的入侵会怎么样,就算是打而胜之,耽误掉的是中国发展的时间以及机会,当周围各国缓过神来的时候,中国的发展又必然陷入与周围各国的激烈对抗之中。

其实,蔡锷还是对于欧洲国家不够了解,才会有这样的看法。这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与俄国军队相比,是不同本质的军队,另外白令海峡与南洋群岛,现在被控制在威廉三世与中国的手中。。

那么唯一可能受到攻击的地方就是印度与越南,至于马前卒倒是云南、贵州的军阀。唐云扬的打算是,倘若欧洲军队通过这两条路进攻,那么南洋方面的海战将会是主战场。越南与印度的独立运动就是扯对方后腿的手段。

真要打起来,未必就只有输之一途。相信只要撑过头三个月,最主要的反攻,将会在南洋与印度洋由海上作战开始。在攻占印度海岸之后,立即就供应印度独立组织,大量缴获自北洋军手里的德制武器,使印度与越南进入到“民族独立”的混乱状态。

当英法两军被拖疲之际,就可以使用装甲与空中力量进行反攻,就算打不死两国军队也可以饿死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