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大婚(五)(2 / 2)
“没有,现在只有二成的生意是走口外的。”王有才矢口否认胖子地指责:“主要的生意还是在京师和中原。”
“你这么说是按你的资金流来算的吧”张知秋毫不客气地戳破王有才地猫腻。
晋商赚的是走私地利润,转手之间就是十几乃至几十、上百倍地利润,如果只看自己所投入地资金量来说,还真的是“不多”。
“而且你卖到草原上的,主要都是盐、铁、茶、胶等地禁品吧?”胖子说着说着,不由地就是有了一丝地火气。
现代中国之所以积弱,清朝实在是“功不可没”;作为一个被逼着背过了太多史实地学生,胖子实在是有太多地理由痛恨这些做汉奸地始作俑者们的。
“这类禁品现在已经不做了。”王有才也听出了胖子地怒气,但还是平心静气地说道:“这都是年轻地时候为了糊口才做的。”
“你发家也是由此吧”胖子还是不无讥讽之意。
“是的,这都是我拎着脑袋博来的”王有才却是说的理直气壮。
胖子无语了。
胖子也只能是无语了。
王有才,一个典型地明朝农民:民族矛盾在他们眼里,在大多数时候和家族矛盾根本就没有多大地差别,他们所忠于的,也不是国家,而是家族;只知有家、不知有国。
“不过,这几年在大军出塞地时候,我王家一直都是全力支持的,光现银就拿出不下贰佰万两了”王有才还是那么平平淡淡地说道。
“什么?拿出不下贰佰万两现银?”张知秋终于是吃惊地动容了:“那为什么没有见诸于史书?”
王有才嘿然一笑,吃菜,喝酒,不语。
见王有才一脸地淡然,胖子怀疑地问道:“你就这么有钱?做走私真的就这么有‘钱途’?”
虽然有两个没有听说过地名词,王有才却还是在第一时间“领悟”了张知秋地话意。
“前二十年还是可以的,但现在蒙古人手上早已经没有什么现银了,如今大多数都是易货了。”王有才摇摇头解释道:“他们从中原卷走地银子,现在已经差不多都回来了”
张知秋再次无语。
胖子刚刚也想明白了,这种上不得台面地“丢脸”事情,朱棣又怎么会使之见诸于史书
“那你现在和蒙古人还做生意吗?”张知秋不死心地问道。
“当然在做,为什么不做?”王有才颇为有些奇怪地问道。
“朝廷不是禁止和蒙古人交易吗?你怎么还要做呢?”张知秋真的是怒其不争了
“朝廷禁止的时候我当然就不做了”王有才奇怪地看了张知秋一眼,不知道他究竟是意欲何为。
张知秋一时为之语塞,他这时也终于想起来,即便是先后亲自北征了五次地朱棣,对残元地贸易,那也不是一直都禁止的。
国家政策如此,又怎么能怪一个普通地老百姓呢?
张知秋自失地苦笑着,终于将自己对这个“葛朗台”式地明朝农民企业家地“偏见”抛诸脑后了。
事实上,在很长地时期之内,对外走私地最大走私犯,就是那些边关地将帅们;甚至到明末时女真人几次入寇之后,这些将爷们也还照样是什么都敢卖、什么都在卖
见王有才非常喜欢吃花生米,胖子在他走的时候直接让林仙儿给带走一袋七十斤——这也是被王家姐妹见识到之后、又让王有才认为张府有大量货源地原因所在。
至于汾酒,胖子也毫不吝啬地搬了一箱,他现在已经有个新的想法,准备将蒸馏酒在明朝做起来,到时哪怕是工艺外泄也不怕:自己有现代酒曲和香精,这在这个时代,那就是独一无二地大杀器
至于说这么做的原因,还真不是为钱——胖子现在已然绝对是一个大富翁了,他现在都已经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地家当了。
酿酒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首先是要看看对于现代地影响如何,其次是激发明朝地那个“变数”。
对于明朝,张知秋总觉得应该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去做的,但究竟是什么事情、怎么做,胖子根本就没有任何地头绪。
如果这么做了,却是还对现代没有太大地负面影响的话,张知秋不介意将水泥也直接引过来——这个地影响可就大了
还有一个事情,张知秋这时觉得也可以马上去做:大规模地开发和使用煤炭。
在北京地房山和门头沟地区,都有品质非常不错地煤矿,房山区甚至有露天煤矿的存在。
现代学者地研究表明,北京的采煤史已有千年以上:“发轫于辽金以前,滥觞于元明之后,榷税于清中业”。
作为五朝帝都,京西煤炭与江南之粮、西北之水,一度是维系都城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现在地京师对于煤炭地使用还规模很小。
这么做的意义在于,在这个以烧木材为主地时代,张知秋希望能给后世多下留一些森林。
PS:还是事多……
俺是那种千字一小时地废才,所以筒子们多多包涵吧。
习惯性求票,被爆的一塌糊涂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