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 盗墓四大名家族(2 / 2)
发丘将军行动多同时邀集多人,做好详细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然后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因此在掘丘过程中危险性最低。而麻烦多来自事后分赃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针对地产生了一系列规矩。"</p>
李雪瞧了眼吕涛,又是瞟了下李梅。刚想开口之际,李梅却是先她一步追问道:"一两个人,恐怕盗不了什么墓吧?"</p>
"那肯定,人少了不行,"吕涛脑袋也是沉甸甸的,压了压太阳穴让自己清醒下。将眼神挪到了李梅的脸上:"得要有几个胆大的人才行。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死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47个,其中有10数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p>
"秦公1号大墓?"见吕涛又说出盗墓贼的故事,李雪露出了那副苦恼又好笑的表情。心中没来由的浮上了一抹淡淡的甜蜜滋味,嘴角下意识微微翘起,浮现了一抹小得意。</p>
"对,秦公1号大墓,""这是一座中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的墓葬。位于陕西凤翔三畤原秦公陵园内。1976~1986年发掘。是已知最大的先秦时代墓葬。平面呈中字形,大致为东西向。中部是长方形墓室,长59.4米,宽8.45米,深4米。东西两端为斜坡墓道,宽7米,总长达70余米 。主椁室用巨大的方木套接而成,四周填充木炭。椁室两侧各有一根斜立的巨大圆木,可能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安放灵柩时使用的"四绳二碑"。主椁室上部及四周共有殉葬人18人,皆有棺木。墓虽经严重盗扰,仍出土文物500余件,包括金带钩、玉璧、铁铲及石磬等。据石磬铭文,该墓可能是春秋晚期秦景公的墓葬。"</p>
"哇噻,被盗过的墓葬,居然还出土文物500余件?"李梅语气一松,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滴溜溜的转了起来,蓦然闪过一丝狡黠之色。</p>
"是这么,"吕涛回答着。虽然姐妹俩以古怪的眼神看向吕涛。吕涛丝毫没有在她们的注视下有什么不自在,淡然一笑耸了耸肩膀道:"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历史上有记载的被盗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600年;盗掘事件最早出现在77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有人从掘开的古墓中得到一颗玉印,上刻十字,当时没有人认得。</p>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所印记的历史。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的研究使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厚历史。"</p>
这吕涛纯属一个活教科书。双重兴奋李梅掩着嘴,强憋着笑,水灵的眼珠子骨碌碌直盯着吕涛看。越看越是憋不住继续问道:"你怎么看盗墓行为?"</p>
"对于盗墓行为,说心里话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但我不觉得什么。你看美国人的历史记载不过两百多年时间,连老祖宗是谁都不知道,可它比我们发达。或许我们的落后,就是因为我们喜欢回顾历史,最爱拿老祖宗来对比,所以才没有创新。</p>
我记得窃国大盗孙殿英曾这样解释他盗窃东陵的理由是;满清杀了我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孙中山有同盟会、国民党,革了满清的命;冯焕章(冯玉祥)用枪杆子去逼宫,把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族赶出了皇宫。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并说:我发掘满清东陵,有个好处。第一,满清入关之时,大兴文狱,网杀士人,象吕留良,戴名世这样的人,都被开棺戮尸,我虽不才,亦知道佛经有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第二,满清统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今天我发陵,是为通天下财货,收运转之利,丰藏国库。"</p>
李梅微微一愕,但却不好在这种事情上驳斥吕涛。就像吕涛所描述的那样,历史上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最为严重,而大多为官盗。她没指责盗墓人的行为,免得让吕涛以为自己摆架子。只好神色平静道:"除了东陵这样特殊的皇陵之外,我听说古人的大坟,并非像近代人类的坟墓那样,都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坟头还有一块墓碑。那这些盗墓人是怎么找到的?"</p>
吕涛表面上不动声色,缓缓站起身来,轻笑着看了李梅和李雪一眼:"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p>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盗墓工具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p>
说起洛阳铲的来由,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盗墓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推广。"(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