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迟了一步(1 / 2)

加入书签

 草原的夏夜从未如此漆黑过,天然的黑幕却给了别阔儿以及麾下敖汉部勇士们机会,得以借着夜色的掩护一路向西狂飙,圪儿海以东到处都是乌珠穆沁部的游骑,只有在这漆黑如墨的晚间行军才不会暴露行踪。

别阔儿最初的打算本是趁着乌珠穆沁部分散兵力,消灭一些小股骑兵,但很快却发现,目下的形式可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之前在东阳河决战的乌珠穆沁部骑兵不过是先头部队而已,仅仅隔了一夜便有大批的步骑紧随其后,源源不断的向西开进,粗略数来,当也在三四万上下。

这让别阔儿惊骇莫名,乌珠穆沁部何时有如许多的丁口了?经过多年的战争消耗,倾尽部落之所有能凑齐两万之数恐怕便已经是极限了。为了弄清楚这一大股人马的来历,别阔儿等待时机准备抓几个游骑活口详细审问一番。

奈何这些游骑都极为狡猾,四处侦查之时,都是以三人为一组,各自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一旦有警其他总会有一人安然脱身报讯。今夜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也正给了敖汉部机会,别阔儿盯着一组由南部北返的游骑很久了,他们一直在密林的边缘游弋,监视动向,对方的主将显然也是对这篇密林极为不放心

不过这一组游骑倒谨慎的很,从不轻易的靠近密林,直到深夜降临,如墨漆黑不见五指的情况也使得他们心生警惕,同时也许是巨大的不安使得他们重新聚集在一起,结伴北归。

别阔儿等了整整一天,便是在等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虽然同在黑暗之中行动不便,但是三名游骑结队而行,边给了敖汉部勇士们一网打尽而不暴露行踪的机会。

一声鸣镝刺破了浓黑的夜空,惊得疾驰战马都有了几分不安,几名游骑立刻便意识到了危险,但却为时已晚。敖汉部的勇士们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长长的绳索于黑暗中频频投掷了过来,很快便有第一个倒霉蛋被套落马下。

黑暗中暴起了阵阵兴奋的欢呼之声,剩下的两名游骑大感不妙,更是仓惶疾驰,一东一西分路逃窜。向东一路正撞上密集的敖汉部堵截骑兵,不及片刻便被砍落马下,臂膀受创随血流不止,却一时间也死不了。

相对两位同伴而言,向西一路的游骑最是幸运,由前来堵截的敖汉部骑兵之间的缝隙中透阵而过,纵马疾驰。与之迎面而来的敖汉部骑兵眼睁睁看着游骑打马而去,奈何背道而驰想再转过向来恐怕早就追之晚矣。一时间,所有人顿觉莫名惊骇,一旦此人逃脱,他们的行踪暴露,必然会遭致对方派出人马来清剿,总不能就此遁入密林一路向南只顾逃命去吧。

别阔儿情急之下抽出了马背弓匣中的长弓,与马战骑射的短弓不同,这是一种近一人高的长弓,由上好的牛角,筋绳和鱼鳔制成,射程之远非蒙古骑弓所能比拟。

这支长弓曾本很多人所嘲笑,认为这种步兵长弓在蒙古骑射中一无是处,但别阔儿就是喜欢长弓,每次出行都带在马上,不想这一回却当真派上了用场。

别阔儿抽出长弓,弯弓搭箭一气呵成,三支长箭带着尖利的破空之声射向了漆黑如墨的夜色中,那个隐隐运动的黑影却仍旧没有停下来。竟然三箭都射空了,敖汉部的勇士们已经拨转马头,打马追了上去,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轻言放弃。

别阔儿深吸一口气,再次由箭囊中抽出长箭,右臂用力将筋弦拉到极至,骤然间松手,长箭离线而去……黑影的轮廓已经越来越不清晰,却仍旧在隐隐向前运动,这让别阔儿大感无力,这一箭射出去,他短时间内很难再以相同的臂力和精度拉开此弓,更何况战马飞驰,眨眼间便可能出去十数步,很快就能脱离长弓的射程范围。

却听黑暗中暴起了兴奋的呼声,“中了,射中了!”

闻言,别阔儿陡然又精神起来,纵马奔去,只见那游骑已经被一箭穿胸,眼看着只有蹬腿出气,显然已经是活不成了,只有他胯下的蒙古马往远处而去。

早就有数名最有经验的骑手去捉那无主乱跑的战马,没了主人的战马奔不出多远,很快便被人带了回来。别阔儿抹了一把额头热汗,这一“战”惊心动魄,竟丝毫不亚于千人大战。

经过一番审讯,两个游骑被打死一个,吓瘫一个,最终得到的消息却再一次让别阔儿有如堕冰窟之感。

游骑讨饶的声音在别阔儿脑中越来越不清晰,他的心思早就转到了目前的局势之上,可念头在脑中转了几个圈子,竟然发现自己对此竟无可行对策,热汗冷汗一齐冒了出来。

这只军队竟然是科尔沁等部落与喀尔喀四大部的联军,而这支联军的统帅则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镶黄旗固山额真,皇太极的得力干将拜因图,与之一同前来的还有努尔哈赤第七子多罗贝勒,阿巴泰;镶白旗固山额真图尔格。

如此强大的阵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别阔儿所能承受的极限,从他降生到草原上的十八个年头里,头十年一直在父辈的庇护下成长,而当失去父辈庇护之后,独自挑起敖汉部大梁时,又值漠南蒙古一片混乱,互相攻伐。敖汉部于夹缝中艰难的存活至今,靠的并不是征战沙场,而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别阔儿接触过最大的战斗恐怕也仅仅是先前东阳河一战。

如今清廷出动了皇族权贵作为统帅,又征发了漠南蒙古中最早投降了清廷的一批蒙古部落,以及漠北蒙古四大部落的战兵。规模之浩大,恐怕也是十几年来蒙古草原的头一遭了。

别阔儿难以理解,区区漠南蒙古之间的混战怎么能惊动了清廷,并让清廷的皇帝如此重视呢?想来想去,也只有那个明军总兵李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