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子来了(1 / 2)

加入书签

 原来那股不明骑兵就是洪承畴所率领的宣府与关宁军,大军昼夜兼程终于在朝阳冉冉升起之时,看到了伫立在远处的京师城墙一角,预想中的混乱与战斗都没有发生,一切在金色光辉的涂抹下显得是如此静谧与安详,反倒是这万余铁骑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静的表面,就像在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百十斤的巨石一般,惊起了骇人的浪花。

本来已经逐渐回到京畿周边的百姓们,都被过境的骑兵们吓坏了,去岁那一场浩劫至今还历历在目,难不成惨剧又要再一次重演吗?惊慌失措的百姓们在大军过境之后,便如炸了锅的鸡鸭鹅,吵嚷之余又都纷纷收拾好仅有的少得可怜的财产,随时准备携家带口去逃难而去。

“唉!大明的天下是怎么了?今儿是流贼,明儿又是鞑子?俺们只想安安稳稳的过几年日子,都成了白日梦吗?”

终于有人发出了绝望而又无奈的呐喊,这种呐喊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态,甚至有人已经痛下决心,一旦决定再次逃难之后便在短时间内不再回京畿老家了。

“不回直隶来,又能在何处长久落脚?河南陕西年年闹流贼,只怕山东过几年也不太平了,咱们总不能逃到长江南边去吧?”

这的确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毕竟时人重乡土,黄河附近差异还不算大,距离家乡又不算远,于心里上是个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但是若真背井离乡大举南逃,难道永世都不回来了吗?

归根结底,百姓们虽然对这大明朝廷已经几近绝望,但是在心底里还是存着那么一丝希望,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让百姓们能再过上几年安稳的日子。

“听说山西春季收留了不少难民,安排吃住,还安排做工。俺远房的娘舅在浑源州铁厂,虽然没有地种,但每日做工下来月结的工钱除去吃喝拉撒,到了年底还能攒下仨瓜俩枣!”

“怎么可能有这等好事?再说咱们是逃难去的,山西的老爷们不撵咱们走就算谢天谢地烧高香了!”

但还是有人心里活泛了,在这虽然有地种,可一年到头自家不但没剩下东西,反要欠上东家一笔债,如此往复年复一年,有人欠东家的债恐怕就算几十年也还不完了。

“不然,据说山西管事的不是布政使也没有巡抚总督,而是山西镇总兵官李大将军。俺娘舅说了,李大将军可是难得的好官,是真心为咱们百姓着想的,他们也是闹鼠疫的时候从北直隶逃过去的,不但无偿发下赈济粮食,还统一安排进了铁厂去做工,如今算是在那扎根了,据说今年还要修大路,正要用人,咱们去了说不定就有机会的。”

“还有这等事?听说鞑子在宣大闹腾的厉害,前两日紫荆关也遭了鞑子,京城又要遭殃,不如商量个日子大伙一同去山西,投李大将军去!”

“对,陈家大哥不如由你领着咱们乡亲吧……”

一股逃离北直隶的风潮正在这片饱经蹂躏的土地上发酵,不知何时便要来一次大爆发。而大明天子朱由检此刻正长舒了一口气,原是虚惊一场,自己果真没有看错洪承畴其人,虽然没能在宣大一路阻挡住东虏兵锋,但念在其救驾及时的份上,可以破例褒奖,激励士气!

洪承畴将骑兵安置在阜成门外扎营,同时派人去京中联络,受命的军将还未及出发,便有宦官领着一队人马翩然出城而至。

“宣大总督洪承畴接旨……”

洪承畴不顾甲胄在身轰然跪倒接旨,等宦官将皇帝诏书念罢虽然下肢因为不过血而变的酸麻不已,但心中却为之一振,自己这一次决断果真是正中目标。

皇帝直接下了中旨召洪承畴去紫禁城面圣,且圣旨言语中充满了褒奖欣赏之意,这让他心中更有说不清的舒坦。洪承畴当即随那宦官入城,可就在半路上那宦官竟不阴不阳的对他说了几句话,所提及的竟然是李信的两名亲信涉嫌叛乱投敌,以及押解往京师又被劫走,后来亲自往紫禁城外告御状……

洪承畴则对此表示自己既惋惜,又高兴。惋惜的是李信如果真投了鞑子,那将是朝廷不可挽回的损失,高兴的是他的两个不下肯为其鸣冤,没准其中另有隐情。

看着洪承畴一副公忠体国的模样,那宦官翻了翻眼皮,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觉得无从下口,最后竟生生咽了回去,不再纠缠这个话题,先一步带路赶赴紫禁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