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势所趋(2 / 2)
实际上,沈阳一战之后,苏翎在辽阳城外整训的那部分大明援辽官兵,也都得了好处。愿意在辽东定居安家的,当然是给地、给房子,立功的尤其另赏土地、银子;那愿意回家的,也随即开具文书,任其离去,当然,那银子也不会少给。这种情形,可是没有任何先例可言,再加上或多或少的一些传闻,那苏翎大将军的所作所为,在军伍之中可是早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事情。</p>
这是事实上就差有人跳出来,大喊一声“辽东之王”苏翎形同反叛了。当然,军营中的官兵是不会说的,辽东的一般百姓也是不会说的,唯一能闹腾的,便是那些被剥夺了土地、家产的世家大户们。可惜,当初努尔哈赤威风正盛之时,那赵毅成的属下陶安峰,便肆意了一下快感,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大户人家的仇恨着实释放了个痛快。那暗中的,自然是莫名其妙的被全家剿灭,明着的,或是以通敌之名,或是以不听军令为幌子,尽皆除去。唯有那些跑得快的,才算是勉强留得性命,且带走一些金银。</p>
几乎所有不利于苏翎的传闻,都是那些大户、世家们带到京城里去的。既然是大户、世家,则必然是裙带宽广,朝中的故旧、亲朋,便对苏翎之神秘身份、出身等等,俱都产生怀疑。毕竟,苏翎在兵部的档案之中,仅仅只有寥寥数语,且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一张当年授予把总职衔的存档。而辽东出现的所有不合理的事情,却是件件都与苏翎有关。当然,此时还不能明说苏翎“意图谋反”,只是抓住一些“人证”作文章。</p>
这样的情形下,注定会变成一种“清谈”式的狐疑,是故,这正着想揪心,反着想,又有些担心会令有功将士“寒心”,这便成了久拖不决的结果。</p>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户、世家都是被清除的对象,有那本就在朝中无所依靠,或是早已失了势的,便转而寻求向“辽东新贵们”靠拢。这能与苏翎牵连上,自然更好,若是不能,便转而向那些实际上掌管一方的管事、武官们接触。</p>
与陶安峰具体清除掉多少大户一样,这没人去统计实际数目。但这最好的一个机会,却是与苏翎所部官兵的年纪有关。这太过年轻,又大多未婚,是故,通过联姻来寻求依靠的老办法,又再次在辽东施展开来。当然,这些人能成功嫁女,是在完全执行苏翎所颁布的任何命令的前提下。虽然那些土地少了不少,但却换来了其它方面的机会。比如经商、开店,都能得到优先待遇,而这些,往年可都是被那些有势力者所垄断,这些人压根儿别想参与进去。</p>
这幅画面,于苏翎等人而言,并不十分清楚,他们仍然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p>
在短短的一年之间,苏翎所部扩展的十万之多,毕竟是朝廷拨付的数百万两饷银,以及无数的粮草、军需器械等支撑之下才达到的。这一旦朝廷有所疑虑,首当其冲便是断绝粮饷。整个辽东目前为止,并非不能支撑十万之众,但却绝对不能持久。何况,这若不减少军队数量,便要白白浪费无数可以用在扩展辽东实力的物力、人力。</p>
而辽东目前这种半是人为、半是天意的现状,当然不能令其陷入困境,这必然要谋求一个新的途径。</p>
与山海关关内贸易,只需保持便足矣,而新的途径,便与苏翎当初与众位兄弟们描述的海上风光相关了。自辽东出海,得大大绕过一个弯子,才能前往日本,更别说若要往南下西洋,还有更远的海路。此时,山东半岛就在眼前,路程可近千里,这如何不能令人心动?何况,山东半岛早就成了粮仓之地,朝廷调拨粮米时,除了漕运部分,便就是山东一带的米粮最多,还有大片的棉地,也都是辽东必须之物。</p>
这一举两得,便让山东登州府,成了第一目标。</p>
不过,这样想法是好的,地点也选的不错,可如何去做?毕竟朝廷还未翻脸,总不能直接如占了辽东一般就占了登州吧?何况这些想法都是要增添辽东实力的,可不是要与大明朝关内断绝关系断了商路能换的。</p>
那么,如何能不公然反叛,而又按谋划的目标行动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