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争名夺位多莠臣(1 / 2)
自成放弃北京在北方一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迅速朝着全国蔓延,流寇自从崇祯十四年以来,除在洛阳惨败给山东镇外,可以说无往不利,但是在北京关键一仗上遭受到极大的失败,如果不是李自成交出太子获得了喘息,恐怕攻入京师的十多万大军就得灰飞烟灭,加上有洛阳大败的心理阴影,流寇对山东镇极为恐惧,不少兵士将山东镇看成了自己的克星,就是各别高级将领口中不说,但心中未必没有这样的想法,流寇自从北京撤退后,士气低落到了极点,李自成无法之下,只好拿出大量的银子犒赏三军,反正李自成在北京的时候搜刮了数千万两银子,拿出几百万两犒赏还不成问题,李自成和牛金星等人是希望通过大量的犒赏,激发出这些兵士的凶性,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给了这些兵士利益,可以让他们对更多的利益产生极度的渴望,而要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击败山东镇这个绊脚石,李自成的这招很起作用,流寇大军上下都对山东镇咬牙切齿,因为山东镇动了他们的奶+,他们要不计一切夺回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李自成退到了保定后就决定不退,保定离京师很近,随时可以觊~京师,流寇大军也正从四面八方朝着保定而来。田羽虽然夺取了北京,兵力不过十万,控制的地方也不过京师和山东,至于关外,李自成早已经忽略不计了,他对鞑子根本就漠不关心,因此还幼稚的认为鞑子会帮助他牵制住关外的明军,自己的对手不过田羽率领的十万左右联军,其中也就是三四万山东镇的兵力比较精锐,至于祖大寿等人的兵往高了说也就是和自己的精锐部队差不多,李自成自己认为山海关之败完全是因为自己太急躁,使得士兵的体力透支严重,被田羽打了个措手不及,当然李自成自己心中也曾任田羽的山东镇是自己最强大的对手,尤其是火骑兵给了李自成很大的压力。幸好火骑兵不是很多就是一万多近两万的样子,而且火骑兵也有弱点,那就是只能射击一次,射击完成后与一般骑兵无异,只要能顶住山东镇火骑兵的第一波火器攻击么胜负之数还是两可之间,因此李自成决定守卫保定,等候援军次北上攻击京师,消灭田羽的山东镇,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有实力和自己抗衡,自己就可以安然的坐自己皇帝了。
田羽听说李自成退守保定就明白了李自成打的主意只是现在摆在田羽面前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京师被李自成攻下后,损毁比较严重,李自成逃离北京的时候,烧毁了三大殿,大内一片狼藉重要的是大明官员损失严重,当然这是田羽的定义因为一般正直的大臣和皇亲国戚都追随崇祯自杀,剩下的这些人多数都投降过大顺田羽看来,争名夺位的大臣多莠臣如周奎,作为崇祯的老丈爷,竟然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太子交给了李自成,还有前些时候,崇祯让群臣捐助军资的时候,这位当朝的国丈仅仅捐助了不到一万两银子,而李自成却在这位国丈家中搜刮了数十万两银子,这样的人田羽能够信任吗?其他一些官员、皇亲国戚也好不到哪里去的,让田羽看来北京城中无好人。不过田羽知道自己要想稳固新生的政权,就不能得罪这些人,现在只要委曲求全,等着天下大定,才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攻下京师,逼死崇祯,不是大顺军多么精锐,李自成的政策多么深入人心。
什么大势所趋,天命神授,剑锋所指,所向披靡都是狗屁话,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动向。大约从崇祯十六年冬开始,汉族地主中的许多人,已经看出明朝大厦将倾的前景。这些人已经意识到大明王朝已经不能够确保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在这个社会大动荡中仓皇四顾,迫切的寻求利益的新保护者。大明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而大顺王朝却是如日中天,而且大明王朝的势力构架运转了已经二百多年,早已经稳定下来,这样一来,许多新生的势力要想出头难上加难,因此这些人更是将希望寄托在了新生的政权之上,准备在这个朝代变革的年代,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利益,使得他们投靠了大顺政权,他们的支持使得大顺政权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大顺政权的发展,一些原大明豪门也意识到大明已经保护不了他们的利益,如果再不转向大顺的话,自己的利益恐怕会被这些新生的势力所取代,因
也开始投奔大顺,凭着在大明王朝积累的势力,很王朝获得比那些新生势力更优厚的条件,更多的利益,这也是李自成半年时间,席卷整个黄河流域,攻破北京的最重要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