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两败俱伤的日本和俄国(1 / 2)

加入书签

 在洛杉矶,几天没有关注日俄战争的新闻。而当天的报纸似乎也没有刊登远东的消息。王云东忽然感觉到奇怪,问道:“日俄战争结束了?”

“没有呀。”小草奇怪的说道。接着她一脸痛恨的神色说道:“日本人、俄国人打的越久越好,死的越多越好!日饿战争永远打不结束才好呢!....”

王云东呵呵笑道:“那就好!那就好!忽然间看新闻上没有提到日俄战争,胡思乱想,以为它结束了呢!”

“这个因为这是美国的新闻报纸........说来大多数的美国报纸都很奇怪,国内新闻大多数却集中在报纸所在的当地。国际新闻往往则是报道一些美国周边的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新闻。”小草习惯性的讽刺美国的缺点。

“谁说的,那是小报纸。像我的《纽约时报》这样大的报纸肯定不会那些狭隘。世界新闻就要有世界新闻的样子!”王云东在《纽约时报》中找到了日俄战争的专题新闻。

这时候的《纽约时报》已经有128个版面了。可以说,一份报纸已经成为忠实记录整个时代世纪的百科全书了。因为,任何人都能够找到其所关注的某个领域方面的焦点新闻,所以,订阅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0万人,成为此时美国的第三大报纸。\\/\同时云东报业集团的《华尔街日报》订阅用户数量也增长到3.5万人。两家大报,组成的新闻媒体集团,已经在美国舆论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心经济新闻的华尔街人士,几乎人人订阅《华尔街日报》,订户绝大多数都是的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富人。

而《纽约时报》地用户往往是在阅读其他的报纸的新闻,感觉却不能更充分地了解他所关注的焦点,这时候。就会选择《纽约时报》寻找更详细的报道。当然也有人报阅读《纽约时报》当成了读书。一天一分钱的报纸,却能获得百万字的文字,让任何人都觉得物有所值!也是《纽约时报》这么多的用户。能够为其获得大量的费,否则地话,只能因为亏本而不断削减新闻版面了。

果然,王云东在《纽约日报》中获得他向要看的新闻。事实上,此时《纽约时报》海量的翔实信息都足以当成情报资料来参考!

此时,已经到了1905年6月,但是在远东日俄战争却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此时日本的经济、工业遭受假币还有日本本土财阀的囤积居奇。\\\造成了经济呈现崩坏的局面。

此时。日本计划中使用三十万陆军,也就是日本所能动员的现役军队总数,但是随着战争发展地陆军动员已经超过120万人。已经死亡地日军超过17万人,受伤人数也超过30万人。

而在海军方面,最初不过动用了包括联合舰队在内的三十八万吨地船舶,后来随着战局紧张,动用的船舶超过600艘。共计85万吨。超过日本海运船舶数量地一半以上。日本海上的进出口贸易,除了战争急需地物资。其余的贸易往来基本瘫痪!

远远看不到胜利,但是动用地资金超过25亿日元!已经超过了整个日本的工业规模。日本政府所欠下的国内外债务加起来相当于日本所有的工厂资产评估总额!事实上。日本政府的工业原本就是从负债中发展起来的,从最初负债率就超过70%以上。企业的盈利也仅仅比利息超微高一点而已。那一点可怜的盈利。也会被用做继续引进急需的技术和原料的资本。\\至于本国工人的薪水向来是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就算满清国内的工人所获得的薪酬也比日本工人要高得多,而日本的物价向来比满清要高。日本维持国内统治。让民众不反弹的主要因素是对外战争的胜利。只有胜利,才能够让民众在精神上觉得付出物有所值。否则,日本早就如同同样负债率超高的俄国一般,国内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某犄角旮旯里面有人扯旗起义!

战争打到了这个份上,子弹、炮弹其他的补给都没有了,往往数着子弹打仗,只有最关键时候的战役才舍得用上一些子弹,一般情况下,全都是用刺刀肉搏。如今对日本来说根本打不下去了。日本从经济上来看,明治维新时期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毁了。卖掉日本所有的工业资产,还不够偿还债务呢!

此时,美国已经停止向日本借贷。而另外一大债主----英国,看到日俄战争简直是个无底坑,也正在后悔借贷了。不过,英日同盟的条约限制,加上已经借贷超过三亿英镑----比英国政府当初60万大军在南非打第二次布尔战争的经费还要高!上了这个贼船后,英国的银行家们此时都想哭了!好在,日本的外债都是以关税作为担保,而利息是在6%以上,远远高于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原本日本计划是在1911年谈判收回关税。如此看来,有必要让日本关税继续在外国人手里掌握着,延长个几十年了。

不过,此时日本政府官方已经开始牢牢控制舆论。不断在吹嘘:“帝国军队连战连捷!”“立宪制度是日本优于俄国的根本原本,武士道精神致使我皇军战斗意志远远高于俄军!”“俄波罗的海海军从大西洋绕道前来太平洋,被帝国联合舰队打败,从此整个俄国海军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摧毁俄国海军仅仅是保证了俄国没有实力达到日本本土。却不能保证日本陆军能够战胜人数少于日军的俄国军队。

在陆上。俄国兵力达到6多万,但却抵御了日本120万军队的攻击。做为关键的陆上的军事行动达成了残酷的消耗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