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惊雷(1 / 2)

加入书签

 扬州一战的影响之大,可能曾志国这个当事人自己都不明白。南明之亡,就在于君臣都无心抵抗,军队也没有战斗意志。而且过早的失去了扬州与南京,赣北的左梦庚带着几十万军队一投降之后,清军的全盘都活了。阿济格得上游湖北全境,赣北降后,又得皖南皖北,这样南京四面战略要地全被清军掌握,当时清军在江南占的地盘不大,却全部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好比一盘围模,重要的点全被清朝占据了。

直下南京的多铎收服了大量的江北四镇明军,把守瓜洲渡的张天福也在其中,清军在得到了大量的战船与兵员补充后,同时还拥有了大顺与左军的船只,可以轻松的进行渡江做战。而南明却因为扬州之失而没有任何的抵抗意志,从南京到杭州都是望风而降,让清兵迅速得了江南财赋要地,从此清廷得了明朝的北京与南京两京,在大义上已经占据了最高点,而且在得到了江南的财政支撑后,也使得清廷有能力年年用兵,最终天下大定。

可以说,顺治二年这一年的军事行动奠定了清朝二百八十年的统治,这绝非妄言。

现在大局却有了极其重要的变化。

扬州虽失,史可法的威望却更加高涨,在形势未变的绝望之前,南明上下等于是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突然打了一剂强心针……一切好象又变的有希望了。

东林党,阉党、勋旧国戚、地方军阀、儒生、百姓、商人……行行色色林林总总,原本放弃了明朝的各种势力突然又张大了眼,观望着,揣摩着,暗地里的勾结与商议不知道进行了多少……又有多少精英才智之士,为了扬州之变而殚精竭虑,思谋再三。

五月九日史可法与副将曾志国撤走扬州十余万军民,史可法至镇江后即收拢残军安置百姓,紧接着便张榜安民,同时以阁臣督镇的身份发下各种命令,令郑氏水师与驻在京口、丹阳各处的水师船只扬帆于江面,各处赶来的战舰遮天蔽日,如此威势,使得对岸的清军根本不敢再有渡江之想,而明军士气高涨,郑氏水师经常搞搞夜间登陆袭击,闲暇之时,还会打几发炮弹到对岸清军防线之前,这就使得清军的士气越发低落……而更重要的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

历史上多铎打下南京不久就回北京去了,这位亲王大爷实在耐受不住江南的暑热,也不管战事了,就这么带着不少满洲旗兵回北京享福去了。

英亲王阿济格也是如此,李自然虽然不是他擒杀的,却也间接死在英亲王的手中,而自成麾下悍将刘宗敏为阿济格下令斩首,策士宋献策与牛金星全部落网,大顺军的最高层几乎全部覆灭,阿济格以为立下大功,对顺军余部并不放在眼里,同时也是耐不得热,他的亲哥哥睿亲王多尔衮对阿济格也很忌惮……于是阿济格在六月间也班师回京了。

顺治二年的战事基本上就这么结束了。

现在多铎没打下南京,不过在扬州的日子怕也是屈指可数了。多铎向来荒唐,虽然没有完成战略目标,不过从北京出发一路打下来,破李自成,攻克潼关占据陕西,然后河南、山东、皖北苏北诸地都教他打了下来,现在就是止步扬州,也绝没有人敢说他半句不是。况且,扬州虽然小挫,明军毕竟是守城,而且最终也没有守住,满洲军威不失,多铎英名不损,他选择回京享福自然也无甚打紧。

阿济格生性骄横,更比多铎有恃无恐,怕是回师日程已经快拟定好了。

局势突然演变至此,史可法极为兴奋,五月十三日,有风声传来,这一次朝廷对扬州之战的结果极为满意,内阁在廷议之后,决定给前方的大臣和将士重赏,对史可法本人,自然也有极其丰厚的奖励。

史阁部非常满意,满意极了。

逃到镇江的扬州明军收拢起来也有五六千人,史可法原想一并交给曾志国来统领。然而结果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曾志国拒绝了史可法的这个命令,只愿意还统领自己的天雄营与忠贯营,其余诸营,包括史可法的中军营,一并上交回给史可法另外选择将领来统带。

南明之时,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兵就有饷,就有地盘,不要说文臣,势力大了连皇帝也不必放在眼里。寻常武将,都是削尖了脑袋拼命的请饷增兵,曾志国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史可法略一思忖,便觉得是曾志国自疑因撤退一事挟持自己而心中不安,想明白了这一点,他便觉得有必要与曾志国交一下心,让这员虎将从这种疑虑中摆脱出来,更好的为自己效力。

扬州一战之后,史可法对曾志国已经彻底信任……愿意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位置来保护别人的,要么大忠,要么大奸,而曾志国的模样经历城府,怎么看也不象是曹操王莽之流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