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商丘之战 二(1 / 2)
春秋时代是贵族的时代,那时候,行军打仗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制度,比如宋襄公的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
春秋时代,君子普遍认为,在战场上,已经中箭的敌人是不能补刀的,敌军中的黄毛小子和白胡子老头也不应该被活捉,更别说伤害他们。
两军交战前,主帅要相互喊话,报上自家家门,并且尽可能抬高自己身价,用以凸显显贵的出生和不凡的血统。
如果能追溯到祖宗十八代当然最好,屈原就说他老祖宗是黄帝他兄弟。
然后要交待战斗的原因。
阐述敌人的不义,己方的正义,用来彰显自己发动战争的必要性,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当众撕逼。
当年齐桓公纠合八国联军南下伐楚,齐国与楚国相距千里,用楚威王的话来说是风牛马不相及。
然而齐桓公也很逗逼,他给出的战争理由是楚人不供包茂,具体来说就是楚国人没有及时向周王室贡献包草和茂草。
这当然都是扯淡。
最后,在正式开打之前,两边要先击鼓,列阵。
古往今来队列都很重要。
如果一方战阵队列还没有摆好,战争也是不能开始的。
春秋时代是贵族们的黄金时代,作为没落贵族的孔子对这个时代耿耿于怀,所以孔圣人用毕生精力去恢复周礼。
然而到战国时代,前面说的这些周礼都被抛弃了。
战国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就是因为战争频仍,残酷的战争显示出了它的狰狞面目,或者说是本来面目。
温文尔雅之下是吃人的兽。
整个社会不再以礼义廉耻为荣,不再以谦谦君子为榜样,这个时代崇尚的是暴力,是谲诈。
恪守礼仪的宋襄公在宋楚泓水之战,膝盖中了一箭被后人耻笑两千年。
而就在这个时代,依靠诡计擒获魏国大将公子卬的商鞅却被时人称颂。
宋君偃三年,公元前278年,商丘,北门。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纛烈烈,朔风凛冽。
宋齐两军数万人马对峙于商丘城郊。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本是一派生机盎然,却因为这场注定残酷血腥的战争平添浓浓杀气。
春季开战与周礼不符,周礼规定战争是在秋季进行,《黄帝内经》中说秋主肃杀。
然而现在齐人黔夫已经顾不得这些了,如果不能尽早攻破商丘,回到临淄恐怕难以交差,即便齐王能饶了自己,临淄人的口水也会把黔夫淹死。
而对于宋国,尤其是对宋君戴偃来说,要想在这乱世之中生存下去,要想守住这块四战之地,与齐国的恶战是不可能避免的。
戴偃披甲执戟,傲然屹立于商丘城头。
数以百计的刀盾手小心护卫宋君,这些刀盾手皆是沙丘宫侍卫,是戴偃信得过的心腹。
出发之前,荆叔段反复交代,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守城,而是保护宋君安全。
齐孟环顾四周,慨然道:”诸位不必在意寡人,只管努力杀敌!“
众甲士没有散去,齐孟厉声喝道。
“都给寡人滚开!”
各人这才散开,这时,城下传来高亢嘈杂的叫骂声,明显是齐鲁口音,齐孟找来翻译,那翻译战战兢兢。
“说,给寡人说,这厮说了什么!”
“小人不敢说,”
齐孟一把揪住翻译,怒喝道。
“不说,就把你丢下城头!”
那翻译被齐孟这样一吓,翻译技能顿时满血复活。
“戴偃小儿!无故抢粮!诛杀贤臣,残害大司马唐鞅,天子不能忍,齐王震怒,命本将军伐宋,今日你若自己开城投降,就留你全尸!”
城头哗然。
那翻译脸色惨白,生怕宋君暴怒之下会杀掉自己。
却见齐孟抬头放声大笑。
“哈哈哈哈哈!”
身边众人也跟着哈哈大笑。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滕国粮食,你们齐人抢得,寡人为何抢不得?!“
”从前,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称王称霸,以致天下板荡,生灵涂炭,宋国乃商国后裔,寡人受商汤遗命,诛杀你们这群乱臣贼子!”
“今日你们来一个,寡人杀一个,来一双,寡人杀一双!”
“杀!“
齐孟挥剑劈向半空,双目睁圆,势若震雷。
宋军受到国君鼓舞,一起呐喊,山呼海啸。
“风!风!风!”
城下,齐军被这阵势镇住,竟待在原地,不知所措。
黔夫勒住马缰,朝城头冷笑。
“戴偃小儿,姑且让你先逞口舌之利,等破了城,老夫非要活剐了你!“”
智囊田子光站在黔夫身后,眼前所见让他脸色阴沉,虽然昨日被黔夫嘲讽一番,今日他还是亲临战阵。
黔夫回头望向田子光,咬牙切齿道。
“戴偃小儿竟敢如此张狂,可怪不得老夫心狠了。“
等到屠城之时,先生可不要心慈手软
齐孟转身朝弓手使了个眼色,弓手们心领神会,弯弓搭箭。
“瞄准齐国大将,等寡人号令。”
“诺!”
申不益道:“君上,敌将还没有回阵,这样怕是不妥!”
“等他回阵,寡人就回不了阵了!放箭!”
三百名弓手在城头同时放箭,箭雨呼啸着洒在齐军阵中,黔夫虽然狡诈,却没想到戴偃会来这一手,好在距离城墙足够远,只有十几支箭希希落落射在楚国大将军身上。
临阵射杀敌将,不要说是在春秋,就是在战国时代也是令人发指的事情。
黔夫身披重甲,在这个距离,箭矢不能伤到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