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商丘之战 二(2 / 2)

加入书签

黔夫伸手抓住一支箭羽,愤怒折断摔在地上。

“戴偃,你死期到了!

这样无耻的突然袭击将黔夫彻底激怒了。

“攻城!”

随着低沉的号角声,两千名轻甲兵推着盾车缓缓朝城墙逼近,装着四个大轮子的盾车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盾车后面跟着数以万计重甲兵,这些重甲兵手持刀盾,负重前进,嘴里呼哧呼哧,场面异常壮观。

重甲兵后面跟着的是齐军弓手,弓手们依靠重甲兵保护,小心翼翼往前推进。

当轻甲兵推着盾车前进到距离城墙百步左右时,弓手们从盾车缝隙中朝城头抛射。

黔夫与田子光站在战阵后面,望着正在攻城的甲兵,微微颔首。

“看这架势,宋人最多坚持半个时辰,今日我们便可以进入商丘了,”

田子光没有搭话,显然对这场战斗有不同的看法。

“智囊有何顾虑?”

“我军派到商丘的细作,至今下落不明,将军不知么?”

两军交战,损失几个斥候在所难免,智囊多虑了。

唐昧不以为然道。

见唐昧这种反应,田子光不再说话。

“让儿郎们加紧攻城,务必尽早攻破商丘,”

商丘城头,齐孟身披铠甲,亲临城头。

“君上,城头危险,君上快些回宫吧。”

荆叔段来到城头劝说道。

“寡人不亲临战阵,将士们如何用命。”

荆叔段不再说话,连忙命令刀盾兵保护好戴偃。

“郢城何时发兵救援?”

相比个人生命安全,齐孟此刻更关心的是楚王承诺的援兵。

已到商丘南郊了。

好,只要能顶住齐军这波进攻,商丘就能得救了。

宋人顽强阻击给齐军造成了很大麻烦,在付出一千多人的代价后,正面城墙终于被齐军突破,城墙暴露出一段可供匹马经过的豁口,齐孟派人用竹筐布袋塞满石头瓦砾堵住城墙缺口,继续做殊死抵抗。

战斗惨烈简直就像是人间地狱。

护城河填满了齐人尸体,密密麻麻的尸体填充在护城河里,尸体身上大都黝黑,要么是被水淹死要么被火烧死。

清晨,齐人匆忙搭建一座浮桥,两千死士分成六个梯队,轮番向商丘城发动攻击。

就在他们快要到达商丘城城下时,一件令黔夫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商丘城头,赫然出现了楚国的黑色大纛。

齐国人还没反应过来,商丘守军将箭镞蘸满桐油,点燃后朝浮桥射去,浮桥很快陷入一片熊熊火海,齐人身上穿着的藤甲漆满桐油,遇到火星立即燃烧。

渡河一半的齐人进退两难,脚下的浮桥熊熊燃烧,跳下护城河,河水顿时被鲜血染红,浅水中安插着尖锐的竹签。

烧死的人,被淹死的人,被竹签刺死的人,所有不幸的越人都在流沙城下不幸遇难,

半个时辰后,木头还在冒烟,空气中残留着焦炭燃烧的味道。

连续三波进攻都被宋楚联军击退。

攻守双方留下的尸体混杂在一起,在空气中腐烂,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成百上千只乌鸦聚集在尸体周围,享受着饕餮大餐。

黔夫杀红了眼还要发动第四次进攻时,被身边谋士田子光挡住。

齐国将军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损失了三千人马,只好下令退兵。

夜归的乌鸦呱呱叫着掠过大营上空,凄厉尖叫声在暗夜中格外渗人。

齐军大帐。

大将军黔夫的脸像被霜打过的茄子,阴沉黝黑,

众人目光聚集在斥候身上。

“天杀的熊槐救宋国了!”

黔夫没搭理惊慌失措的斥候,脸色越发难看。

三日前,这名斥候被派往商丘城郊侦查敌情,直到今天清晨,商丘南郊竖起连绵不绝的楚军大纛,整座商丘城都陷入红色海洋,三万齐军被楚人军威震撼,斥候才匆忙回来禀告楚将唐昧率兵救援宋国了。

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黔夫如何不怒。

齐军围攻商丘志在必得,临淄已经做好准备庆祝,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个唐昧。

援助楚军的具体数量,众说纷纭,有说是三万,有说是五万,更有说十万,不管是多少人,黔夫都不想再在商丘待下去了。继续留在宋国会有被合围的危险,就这么走又不甘心。

黔夫杀人的心都有了,直到现在,斥候还不能准确汇报楚国人兵力多少。

斥候在大将军盛怒之下瑟瑟发抖。

黔夫怒目圆睁,与其说是震怒不如说是震惊,他不能理解宋楚能在一夜之间结盟。

没有任何征兆,楚国和宋国就结盟了,最让黔夫不能接受的是,身为大军统帅,他竟然是最后一个得知此事的人。

“延误军机,坏我大事!来人,将他拖出去斩了!”

子斥候连忙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左右卫士上前拖住,不由分说朝外拉去。

众将脸色阴沉。

“将军,不可犹豫,现在撤兵还来得及。”

智囊田子光来到黔夫身边,压低声音道。

“将军想兵不血刃占领商丘,就像在陶丘那样,然而齐军不过三万人马,长途奔袭疲惫不堪,宋楚联军超过五万,三万对五万,除非将军是孙武或者吴起转世或许才有取胜的可能。”

田子光这样说话让黔夫在他的部下面前很没面子,黔夫强忍住没有发火。

黔夫不是孙武也不是吴起,他只是田因齐宠幸的一个将军,在来到宋国之前他的主要经历是在临淄城陪齐王玩玩蹴鞠。

“将军,此时撤兵,还能保住陶丘,陶丘进可攻,退可守,齐王也不会怪罪。”

田子光这句话说到了黔夫的痛处,他没有胆量和楚国人一决雌雄。

黔夫攥紧拳头,额头蹦出豆大汗珠,抬头对手下众将领道。

“撤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