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全文字无广告 第八百三十一章

秦桧出任御营司,组御营使司,除副使徐胜之外,他借着皇后和折彦质的支持,将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官员都调入该司,委以职务。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在任参知政事期间分管兵务的秦会之很清楚,他这个御营司不过是个空壳衙门,根本节制不了全国的军队。他自己也没有打算拿着鸡毛当令箭,他只想扯起这面大旗,招兵买马。

如魏师逊、汤思退、楼照等官员,或兼任,或专任,都在御营司挂上了名。郑仲熊眼见此景,十分得意地对沈择说,秦桧这个人是拉对了。你看,他一竖起御营司的大旗,立马就把咱们的人聚在一处,岂不强似从前在朝堂上被“边缘化”?沈择也极力向刘皇后称赞秦桧能干。

可是,虽然招牌有了,人马也有了,可御营司到底是个空架子,并没有实权。秦桧所能作的,也就是在朝堂上发声,仅此而已。他自然不甘心这样,可朝廷里,要么是追随徐良的大臣,要么就是簇拥在折彦质身边的官员,剩下的不是人轻言微,就是自命清高。秦桧通盘考虑,认为对他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帮折彦质,压制徐良。

这头一件要作的,就是补上他留下的空缺。参知政事,实为副相,参与机要,权力不小。现在剩下的两位参政,李若朴与朱倬,都与徐良是一党,必须插一个进去。刘皇后和折彦质都盯着这个位置。

麟王已经物色好一个自己的亲信,准备择机向皇帝奏明。可惜,晚了一步,在秦桧的提醒下,刘皇后很快与沈择议定,准备将翰林学士范同扶上副相的宝座。范同在刘皇后的祖父刘延庆作“御营使”时,曾是他的幕僚,与刘家有旧,理所当然成了“后党”。

定好人选,刘凤娘便向皇帝吹风,说如今朝中,追随徐良的大臣仍旧很多。折彦质虽是官家扶持起来的,但其人功劳既大,也就不易控制。陛下当提拔一位亲信大臣补这个参知政事的缺。而纵观朝中,没有比范同更合适的了。

皇帝深以为然,当折彦质和徐良都向他提出新任参知政事的人选时,他突然把范同抬出来,打了个两位宰相一个措手不及。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这个道理。范同升任参知政事以后,秉持中宫的意思,凡遇事,与折彦质保持一致,专门针对徐良集团。

徐良失这一着,正寻机反扑时,他的政敌们又把目光盯在了李若朴身上。秦桧向折彦质提出,李参政已到致仕年纪,因为徐六的遮掩,一直没有退,官家也没有过问。如今,可借着这个由头,逼他退休,再下一城。

折彦质从其言,本想借言官之口弹劾李若朴。奈何御史台和知谏院都为徐六所把持,折彦质根本找不到人,逼得他亲自出面,上本弹劾,这实在有些**份了。事情一出来,徐良反应也快,立即上本,称李若朴确实到了退休的年纪,但因其人理政卓然,朝廷缺不得他,因此才未上报,他还请皇帝下特旨,将李若朴特事特办。

折彦质、秦桧,乃至后宫刘凤娘哪里肯?各显神通,非要把李若朴弄走不可。然而此时,皇帝却动了心思。

没错,他扶持折彦质起来,确实是为了掣肘徐良。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再信任徐良了。只不过因为徐六以前的权力太大,到了独揽朝政的地步,所以必须要有人牵制。然而,对这个几朝元老,又拥立自己登基的大臣,皇帝仍旧有信任在的,更重要的,还有一种依赖在。

折彦质等大臣这段时间以来,咄咄逼人,徐六限于被动。如果再把李若朴强迫致仕,自然沉重打击了徐良,但这未必就是皇帝想看到的。

赵谨这个皇帝,没有雄心壮志,并不想作一名雄主,只愿天下太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再加上,他对朝政不太上心,如果让他学他的哥哥赵谌,事事亲力亲为,他恐怕连皇帝也不愿作。有得力大臣替他分担,这是最好的。在他看来,折彦质和徐良两个人,在朝中争斗,彼此牵制,是最理想的局面。这样就不用担心哪一方会坐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如果持续打压徐良,万一折彦质又壮大到当初徐良的地步,岂不失去了“分权”的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罕见地不理会皇后和首相的意见,下特旨,高度评价李若朴在中书的功劳,明确表示,不受年龄限制,继续任职。

另外,皇帝此番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从前,他一门心思都放在皇后身上,两口子终日卿卿我我,如漆似胶。如今,他自然也是极宠刘凤娘的,但他的老娘作主,替他选了多位美人进宫,那也不是用来摆着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