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固定航线(2 / 2)
这只是一个前提而已。由辽阳失陷,再到辽阳仍存,已是令人揪心而还算不错的消息,对袁应泰的弹劾、指责,也暂时被压了下来。当然,在冬季来临之初,辽东巡抚王化贞又奏闻建奴逼近广宁的消息,又是让朝中诸位官员提心吊胆了片刻。而胡秋青的名字,也紧跟在苏翎之后出现在朝臣的视线之中。蒙古人可用,这一论断,对辽东巡抚王化贞而言自然是好消息,伴随而来的,是调拨了三万两银子,以犒赏蒙古祝部以及胡秋青的那一支蒙古骑兵队伍。</p>
辽东巡抚王化贞的奏章,不过是令这海上运输的船队装载的粮食、布匹等军需更加稳定而已。辽东监军胡嘉栋所写的一封奏书,则列明了苏翎所部十万人马的花销明细。计有安家银五两,马价银十八两,铠甲兵器银子十五两。自然,这其中要减去部分朝廷已经拨付的铠甲兵器数目,但胡嘉栋的明细十分详尽,算是一丝不差,显然是花了不小的功夫。</p>
此外,还列明了打造火器、战车以及购买骡马等辎重营必备之物等花销,总得算下来,那三百万两饷银,也仅仅够用半年。这还没算上那些营帐、军服,还有盐、菜以及铁锅等等必不可缺的部分的价钱,这自然也列明了用处,只是没有银子花销数目而已。</p>
对辽东监军胡嘉栋的这份奏书,天启皇帝诏令兵部予以核销。兵部的尚书、侍郎以及大小官吏倒是集中到一起自习核算过,却是挑不出什么弊病来。这笔帐算的可要比其余的边镇都详尽的多,兵部官员据实奏闻,倒让天启皇帝以及一干朝臣都松了口气。</p>
随即,天启皇帝令户部、兵部立即着手办理有关辽东军需的后续事宜,这包括仍然在不断增加的军饷花销以及粮草等项。要说明的是,驻扎在广宁的辽东巡抚王化贞管带的四万多官兵,其军饷、粮草、军需还是照支得原有积压的那部分,并不在苏翎的列支之内。若是将这部分也算上,那三百万两,可是用不到半年之久。是故户部、兵部以及苑马寺等均要设法筹集那开春便要支付的各项银子。只是,这看起来数额依旧惊人,却让天启皇帝以及朝臣们,看到几分扭转的迹象,这心境也要好得多。这一年的“过年”,该是过得心情略为舒畅。</p>
此时海上船队运送的,大多数粮食、布匹、棉花等物品,这几项往年的辽东也是照运不误,只是走的陆路而已。如今这海上的节奏,也与各地运往京城的速度有关。天启皇帝早在数月之前便下令各地赴京官员都要携带部分粮草以及军需铠甲器械等进京,此时汇集的倒是断断续续,麻烦的是要先运到京城,再由京城运抵天津海港,这个手续却是免不了的。</p>
</p>
这样一来,定然多少要影响到海运的速度。当然,此时辽东方面,态势渐稳,只有辽东巡抚王化贞奏过两次警讯,但也随即被胡秋青所部的蒙古骑兵击退,其余倒是一片安静,而辽阳一带,倒是一次警讯也未有过。所以,这一缓,倒也无碍。</p>
另外要说的便是,那夏秋之际大量调集的沙船等船只,到了冬天便所剩无几。一方面是在海上遇风沉没了四十多只,另一方面,装载的容量实在太少,有三成的船最多只能装二百石粮食,再有,便是一些大概在修造时便有偷工减料的船,没用上几次,便眼见无法继续使用,自然便被弃置了。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是那些押运的水师官兵不愿再在海上这般无休止的面临海风巨浪,有些莫名其妙便损毁或是沉没的船,便大多是有这个缘故在内。</p>
是故到了冬季,这海上的船队,全部都悬挂着镇江水师冯伯灵所部的旗号。且自十一月起,除去那些老旧的战船依旧随船队护航之外,有近五、六十只海船,都全部是暂新建造而成的。就连船上的水手,也全部换上了辽东雇佣的人手。这其中不仅仅都是辽东人,也有当初调拨自江浙一带的水手。当然,这些人是放弃了原来穿上的活计,在辽东重新被雇佣的,只不过如今都算在镇江水师的旗下。这酬劳,自然可观。除了照水军士兵之例每月拿一两饷银之外,还按出海的次数给予部分补贴。</p>
这个点子,是胡德昌与冯伯灵一起商议出来的,当然,苏翎数番致书冯伯灵加快水师人手招募的催促,算是根本原因。</p>
这条航线,略有变化的,只是往返日程而已,由原来的千帆竞发,到如今的百多艘船固定往返,另外,还有百多艘船只在镇江堡、旅顺至山东登州、莱州之间,也形成了固定的线路。(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