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姥爷姥姥(3)(1 / 2)

加入书签

 由于留学事务局片面指责,国内无知保守官员的上奏,皇上责成整顿留学幼童。李鸿章见大势已定,既然保不住不如早撤以节省开支。与此同时,容闳和美国各界人士在做最后的努力,挽救留学计划。

容闳请求所有留学幼童所在大学的校长给李鸿章写信、劝说。马克?吐温利用他的社会影响力,和好友推切尔牧师一起到纽约面见前总统格兰特先生,请求他的帮助。格兰特当即表态他要立刻给李鸿章写信,提供更多支持留学生的有力证据。

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在信中说:“贵国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美好高尚。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今天听说要召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

李鸿章作了最后的努力,建议已入大学的继续完成学业,其余学生回国。他的意见未获采纳,留学计划就此流产。

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用他们的行动向国人证明,他们品学兼优,没有辜负国家的期待。归国留学生积极参与开创了中国的新兴产业如铁路、电报、矿冶等,他们当中有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总工程师吴仰曾。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多个归国留学幼童参加海军,为国捐躯。他们活跃在晚清政坛,任政府高官,包括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在教育界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

在美国母校、幼童寄宿家庭和社区,这些中国幼童留下了几近完美的纪录。高中毕业每个班级最优秀的学生几乎都是中国男孩。耶鲁大学威廉-菲尔普斯教授在他书写的传记中说:“我发现记忆中最亲密的同学是一群中国同学,以后再也没有遇到一群男孩能够像他们一样优秀。......如果以为他们光体育和学习出色那就错了,他们在其它的方面也让我们心碎。学校所有女孩都认为中国男孩特别棒、英俊潇洒,这使我们没有了机会。”

为了大清国的颜面,当年李鸿章为选拔留美幼童设定非常苛刻的条件,其中一项是五官端正、长相俊秀。与绝大多数美国孩子相比,幼童留学生有宽裕稳定的经济来源,寄宿家庭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谭耀芳回国后一直与卡琳顿夫妇和谭耀勋保持书信往来。谭耀勋在信中谈及他决定逃跑时的心情:“一只生下来被囚禁的鸟,感觉不到森林的气味,一旦让它舒展飞翔的翅膀,这时再豪华的禁闭空间也不能遏止他希望飞到即便是暴风骤雨的自由天空的愿望。”谭耀勋和容揆并没有忘记他们的祖国,两人耶鲁大学毕业后一直为中国政府驻美机构服务。

回国后谭耀芳一直在北平为官,历经中国改朝换代,政府更迭。他勤勤恳恳、怀才不遇,始终未获重用。

谭耀芳二十六岁成家。妻子张氏是清朝高官的后裔,极其贤惠端庄、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来得。两口子多年恩恩爱爱,只憾妻子先后流产三次,未能生育。妻子让他纳妾续后,他每每寻借口推脱,直到1914年五十岁时才答应娶妾。两年后妾产一女,生母却因产后大出血身亡。

爱女取名谭溪,妻子倾其爱心教育这个聪颖可爱的女儿。知道丈夫对西学情有独钟,她很早就让女儿学习洋文,后来又省吃俭用买了钢琴让女儿学音乐、练弹琴。1925年,女儿九岁的时候,妻子病故。

谭耀勋多次建议谭耀芳来美国。因妻子患有美尼尔氏综合症多年,经常发作眩晕,无法忍受几十天的海洋颠簸,再次赴美的愿望难以实现。

妻子去世后,为逃避国内绵延不断的战乱,给女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是追寻自己少年的梦想,谭耀芳携女儿再次飘洋过海去了美国。

在谭耀勋的建议和帮助下父女俩在波士顿附近的贝尔蒙特镇定居,这个镇不仅安全、公共交通便利,最吸引谭耀芳的是镇上闻名全国的高中教育。

四十四年前,谭耀芳离开美国,告别待他如亲生父母的卡琳顿夫妇,告别六年无比欢快的青春岁月。再次踏上这块自由的土地,谭耀芳想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悼念这对异乡的亲人。

谭耀芳携爱女谭溪和谭耀勋一家来到两位老人并排的坟墓前,谭溪和谭耀勋的小孙女分别将一束美丽的鲜花放在墓碑前。谭耀芳深情的说:“妈妈爸爸,我们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